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鼠害猖獗草原千疮百孔 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告急(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14:55 人民网

  生态恶化还造成水电站发电量减少,电力紧张,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发展。玛多县位于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青海南部高原,黄河源区黄河干流在玛多县境内的流程达350多公里。为了改变玛多县长期无电的状况,1998年,国家投资7000多万元在这里建设了黄河源头的第一个水电站----黄河源水电站,水电站位于鄂陵湖湖口下游17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

  2001年12月8日,黄河源水电站第一台机组试运行发电,结束了玛多县无电的历史。但受连年干旱影响,当地补给黄河的众多支流干涸,黄河源水电站库区水位急剧下降。2003年8月,水电站被迫停运蓄水。之后水电站虽又重新运行发电,但维持不到一个月,水库水位又降到死水位。从今年1月8日以来,由于水量严重不足,黄河源水电站一直被迫停运蓄水,玛多县又成了"无电县"。

  玛多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陈锡发说:"在1998年水电站动工建设前,黄河源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达每秒22立方米,黄河源水电站单台机组发电,年平均径流量必须达到每秒13立方米以上,水电站共有两台机组。但目前黄河的径流量平均只有每秒2立方米,水库一直处于死水位状态。"

  据这个县气象局局长易志勇介绍,由于气温持续偏高,加之多大风,造成蒸发量大,巴颜喀拉山和布青山多年的积雪已化,致使多年为黄河补给的多曲、邹玛曲、勒那曲三条支流干枯,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姐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两湖之间断流。去年5月,鄂陵湖湖口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断流。"黄河第一电站"停止运行,使当地居民生活重新陷入困境,办公和生活用电只能靠自备的小型发电机解决。没有电力,发展工业成为空谈。

  有关专家认为,三江源地区是中国乃至亚洲几大江河的发源地,水资源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这里的生态持续恶化,对当地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不利影响。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总库容量为247亿立方米,但这几年黄河经常出现断流,来水量逐渐减少,库区水位经常处于死水位,严重影响了龙羊峡水电站正常运营。据水库负责人介绍,龙羊峡电站每年因水量不足,比正常情况要少发电39亿度,发电效益仅达设计发电量的一半。

  三江源生态大移民西部环境治理呼唤建立补偿机制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三江源生态恶化趋势,青海省政府决定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大移民,将三江源核心区变成"无人区"。然而,如何让生态移民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如何在生态治理中提高科技含量,如何确保西部生态治理能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当地干部群众认为,三江源是中国人的三江源,西部生态治理应举全国之力,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移民心中的忧虑

  据青海省农牧厅退牧还草办公室介绍,人类的过度活动是造成三江源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让草原休养生息,青海省政府决定将三江源的18个核心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地区的牧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这项移民计划涉及牧民7921户、43600人,力争将三江源核心区变成"无人区"。进入城镇的移民,政府将给予80000元的生产建设设施补助费,在5年过渡期内,每户每年可领到8000元的饲料粮补助费。这一计划从今年开始实施。今年,青海省将从三江源核心区迁移出2000户牧民,共计11000人。

  记者日前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建设的生态移民定居点。居住在这里的玛多县扎陵湖乡牧民达白是最早迁出三江源核心区的"生态难民"之一。7月20日,他和家人连同另外19户乡亲从祖祖辈辈生活的扎陵湖畔搬迁到了300公里以外的果洛州政府所在地玛沁县大武镇,住进了政府为他们建造的新居。

  新居是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每户一座砖瓦结构的四合院,75平方米的屋子四壁粉刷一新,配上绘有各种图案的藏式家具,别有一番风味。达白说:"这里的居住条件比牧区好得多,我的三个孩子现在在州藏族中学读书,政府全免了学杂费,这里的教学条件要比牧区好得多,居住条件也很好,有电,也有自来水。"

  对于今后的新生活,达白却不无担忧。达白说:"我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做临时工,一天收入25元,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世代放牧,没有其他特长,要想在城里站住脚,就必须学习技术,而这对于我这样一个40多岁的人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5年后,我们在城镇找不到工作,政府又停发补助金,也许我们只能搬回草原。政府每年给每户8000元的补助太低。我家5口人,每人一顿吃一碗面的话,一天就要吃十五碗面,最少要30元,一年吃饭就要10800元,加上其他开支,补助款根本不够用。按户给补助也不公平,因为每户人口不一样多。我们希望能像退耕还林一样,按我们原有的草场亩数给补贴。"

  正在大武镇负责移民定居点房屋建设的玛多县副县长尕藏坚赞说,我们也认为移民的补助太低,现在移民们的生活还没有搬迁前好,搬迁前,虽然草原生态恶化,但他们自家饲养牛羊,可以经常吃肉,喝上牛奶。现在他们根本舍不得吃肉,这对以肉类为主食的牧民来说,是很艰苦的。我们认为应该将退牧还草纳入退耕还林(草)项目,按照退耕还林(草)政策进行补贴。另外,5年的补助期也较短,草原生态在5年难以恢复,停止补贴后,移民可能重返草原,致使生态治理前功尽弃。

  果洛藏族自治州退牧还草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芝清说,实行三江源生态移民,既是改善当地牧民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治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举。但要让移民能够安心定居,关键要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培养移民的劳动技能。这个州计划对牧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从事加工、运输、餐饮、服装加工等行业等。他说:"改变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一方面要延长补助年限,另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扶持后续产业的发展。"

  资金不足技术欠缺掣肘草原灭鼠

  高原鼠兔、中华鼢鼠以及田鼠是破坏高原植被的巨大杀手。而今的三江源地区鼠害猖獗,其表现为发生面广、点多、密度大,大量的害鼠不仅啃食草叶草根,而且掘洞翻土,造成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千疮百孔的草原,土壤肥力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由于鼠害严重,三江源地区各州县每年的灭鼠任务异常繁重。但是,就目前来看,因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灭鼠工作收效甚微。

  曲麻莱县副县长昂旺乙西告诉记者,前两年国家投资,在这个县的在200万亩草场上灭鼠,虽然在灭鼠区内产生了一时的效果,但是鼠害很快就会回潮,原因是这种不完全的灭鼠导致害鼠到处流窜,等过了"风头",鼠害依然严重。今年,因为资金紧缺,只能在20万亩草场上灭鼠了,这就更不会有什么效果了。

  "现在主要采用药物灭鼠,但是这种方法在杀死害鼠的同时,也杀死了害鼠的天敌。"杂多县畜牧林业水利电力管理局局长阿更说,"每年灭鼠,都有不少的狐狸、狼和鹰死于非命"。由于天敌的繁殖能力远远比不上害鼠,鼠害回潮的危害更大。另外,有些药物只能杀死高原鼠兔,对田鼠却不起任何作用。再者,长期使用药物,也使许多害鼠产生了抗药性。当地干部群众建议,国家应加大灭鼠投入,在灭鼠时不应"搞游击战",而应大面积集中进行,使老鼠无流窜之所。同时要研制有效的灭鼠产品,避免鼠类天敌二次中毒。另外,对于如何治理黑土滩等生态难题也应当进行专题考察研究。

  记者在三江源采访时,看到不少地区正在尝试一种架设鹰巢招鹰灭鼠的技术,这是一项生物灭鼠工程。但据牧民们介绍,这种方法虽然不会造成鼠类天敌二次中毒,但是灭鼠进度却过于缓慢,无法从根本上遏止鼠害。

  西部生态建设呼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计算,三江源地区每年向中下游地区供水就达600亿立方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恶化,对于"两江一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维系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耗时长久、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又是一项惠及三江源流域乃至全国的伟大工程。不仅关乎源区人民的利益,更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局。因此,三江源生态保护不仅需要青海各族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此,建议将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加大投入,重点建设。

  一直研究三江源生态治理问题的中共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县委副书记李志海认为,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同时,这里地广人稀,政府服务能力有限,行政成本很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三江源地区有的县人口只有两三万,在这里设立庞大的机关很不经济,建议国家能采取移民和并县的方式,降低行政成本,保护生态。三江源生态保护目前主要由当地政府实施,工业发展受限,广大牧民为此做出了很大牺牲。三江源生态保护是一项关系全国的生态工程,其治理成本应该由流域内的所有地区共同承担,所以,"两江一河"中下游地区应当给源头地区以适当的补偿,这样既符合国际通行的生态效益补偿法则,也可以为保护三江源筹集资金。按照"建设者受益,享受者尽责"的原则,借鉴国际生态效益补偿法则,国家应尽快制定三江源地区草原、水资源、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利用生态补偿资金进行三江源生态移民和保护治理。除国家投入和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之外,还要动员两江一河流域乃至全国人民关心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治理。另外,因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具有国际性,并且已经受到世界环保人士的关注,所以应该吸收国际人士和资金参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

  青海省农牧厅退牧还草办公室工作人员恰加说,国家应建立统筹兼顾生态保护建设、群众生产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要改变三江源地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坚持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载畜量;严格实行禁牧期和禁牧区制度;在退牧还草的同时,大力发展饲料的人工种植、扩大设施圈养的规模。要调整三江源地区的产业结构,三江源地区不应该仅限于发展畜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如高原旅游业等可以将生产和生态保护相统一的产业。同时要积极研究解决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