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愤青误国论辨析:只有一种声音危险不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18:14 中国青年报

  愤青到底是爱国还是误国?11月9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最近发生于浙江大学的一场学生风波时,再次提出了这个尖锐却有些逻辑混乱的问题。

  其实到现在为止,对“愤青”这个概念的释义并不十分明确。其定义对象随着社会发展也逐渐发生变化,最新的解释多将其用于有激进色彩的民族主义者。———本文就从这个有限制的概念展开吧。对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愤青们爱国误国的判断,虽然难免纠缠不清
,但还是很有辨析价值的。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没有人说愤青不爱国,虽然这种“爱”有时是表现为“恨”,然而这只是“恨铁不成钢”之“恨”。但是有些言论认为,“民族主义愤青遮蔽真理谈论”(譬如社会学家李明水就是这样判断的)。于是围绕愤青便产生了这样一个逻辑:愤青虽然爱国,但其激进的思维方式和言论却有可能因“遮蔽了真理”而最终导致误国。为此,有人甚至还搬出“爱国贼”一词进行比喻。

  应该承认,一些激烈、为求轰动效应,甚至只对事实进行选择性评说的口水言论的确非常恼人。而愤青们往往就容易如此:一个“愤”字已经鲜明地勾勒出其“以激进为是”的特点。但是,这样的言论果真一无是处吗?进一步说,愤青们应该为此承担“误国”的责问吗?

  要有效判断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一个原则:发展过程中到底需不需要不同的声音。“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向来是讲究思想认识归一、追求观念高度认同的。当然,在最根本的原则问题上理应如此,就某个小团体的发展或某项短期工作目标的完成亦应如此,思想高度一致的确有助于劲往一处使,取得较高的效率。

  但是,如果再往长远看,上升到国家民族健康发展的层面,这种“思想高度一致”果真是最佳的吗?我表示怀疑。就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选择而言,显然并无先验的真理或天定的模式,也许“摸着石头过河”永远都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如果我们相信这点,那么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万万不可企求这个社会上只存在一种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当时看起来是多么“主旋律”。假如几亿人共用一个大脑思考、共用一张嘴巴说话,那才是比什么都可怕的———狂热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不就是惨痛的教训吗?

  愤青们激进的言论和行为,有时确实会有消极作用,甚至形成一定的破坏力———这大概也是持“愤青误国论”者的逻辑基础。但笔者认为,即便如此也不应该让他们承担“误国”的责问。这种责问有可能禁锢思想的活跃。而且同样不可忽略地是,透过情绪的泡沫研究愤青的思想,可知其对现实的针对性意义:在和平时期,政府行为一般是保守的,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保守和激进之间的摩擦和错位,正是愤青文化产生的土壤。因此,愤青所想在很多时候具有某种前瞻性,具有参考价值。

  从历史角度看“愤青现象”,同样没有否定的理由。是啊,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没有愤青呢?用现在的定义看当年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五四青年,以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们,哪个不是愤青?但恰恰就是这些愤青,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郭之纯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