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亿热钱入港 央行出招冻结15亿美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3日11:27 海峡都市报
百亿热钱入港央行出招冻结15亿美元(图)
叫喊人民币升值,是杂音不是主流

  本报讯最近一两个月,有100多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造成水浸银行,定期存款利息下调,股票被炒高。同时,由于股票的带动,加上内地企业赴港的利好因素,大型豪宅也大幅升值。

  恒生银行香港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大量热钱流入香港的一大征兆就是香港的银行结余达到了141亿港元。而来自香港金管局的统计则显示,热钱的大量涌入,使得金管局花费了大量港元买入美元。数据显示,自今年10月8日至11月8日,金管局共耗资108.91亿港元以购入美元。

  对此,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孙立坚教授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与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是分不开的。”

  孙立坚指出,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直接持有比较困难。而港币与其他币种相比,与人民币的联动性更大,可兑换性高,兑换成本低。

  事实上,对于大量热钱的涌入,香港市场已经开始逐步反应。近日来,香港银行纷纷下调定期存款利率。香港一银行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热钱”的压力。

  反击一

  宏观调控“第四记重拳”

  央行近日宣布,从明年1月15日起,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此前的2%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根据目前我国银行体系1510.69亿美元的外币存款,这将冻结高达15.1亿美元,有关人士分析,除了发出外汇银根紧缩的明确信号外,此举还将缓解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举冻结15亿美元流资

  针对央行10日公布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相关规定,一国有商业银行有关人士表示,此前,国内商业银行外汇存款的准备金率是2%,这次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大幅减少国内商业银行可动用的外汇资金。该人士认为,此举和宏观调控有密切关系,是央行进一步收缩外汇银根的表现,也将有效压缩国内企业的外币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外币存款共为1510.69亿美元,如果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将在我国银行体系中,一举冻结15.1亿美元的流动资金。

  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今年央行继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限制过热行业的贷款规模、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等三大宏观调控政策之后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在明年初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大,据媒体此前报道,美国银行货币分析师甚至预计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将首先尝试将人民币的浮动区间从目前的0.3%扩大至3%。有外汇市场人士指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央行出台提高外币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是为了减少国内市场的外币供应量,如果国内市场对外币的需求不变的话,将推高外币的价格,而相应的,就是令市场形成人民币汇率下调的需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令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到缓解。

  另外,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众多外汇理财产品,对目前我国的外汇存款造成很大的分流作用,央行提高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令银行可以使用的流动外汇资金,从某种程度上,也对目前国内的外汇理财产品产生抑制作用。

  外资银行将得到好处

  令人注意的是,这次央行也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给予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政策调整结合在一块。有银行人士表示,此前国内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准备金率是5%,此次央行上调外币存款准备金率,把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也统一调整为和国内银行一样的3%,由于外资银行中的外币存款总量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总量相比,可谓微不足道。尽管对于外资银行而言,是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两个百分点,但不会与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冲突。

  反击二

  全力阻击国际“热钱”

  近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市场猜测再度抬头,投机性资本流入势头甚嚣尘上。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外汇储备的异动非常警觉,准备严打非法结汇、套汇、非法将本外币债务置换、非法国际贸易和非法洗外汇黑钱等,拟多管齐下应对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涌入态势。

  外汇储备超常增长

  据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发布的公告称,在今年贸易顺差下降甚至出现逆差的情况下,外汇资金却依然保持较强的净流入态势。从今年前8个月来看,中国进口多,出口少,账面上应多花9个多亿美元。但实际上,1至9月新增的外汇储备却以月均100多亿美元的速度递增,高达1113亿美元,几乎与上年全年持平。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部分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外汇资金违规结汇,影响了国际收支平衡,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估计,上半年流入中国的热钱达到400亿美元。但今年9月,外管局不点名地指出:这种说法很不准确。外管局当时的看法是:资金流入增多,除外商直接投资外,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金回流较多,结汇较多。

  “热钱”涌入渠道多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人士分析,当前境外资金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国内,而短期外债则是主要通道之一。目前普遍认为短期外债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出口预收贷款和进口延期付汇引起的贸易信贷,而事实上,国际投机资本往往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流入境内进行套利活动。

  譬如采用“借国内外汇贷款-国内外汇贷款支付进口-出口收汇结汇-归还人民币贷款”及“借国内外汇贷款-国内外汇贷款结汇-归还人民币贷款”等形式,进行本外币债务置换,从而形成上半年以来国内短期外债和国内外汇贷款双增的局面。目前,中国短期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重已超过国际警戒线15点。

  “热钱”叫板中国

  与此同时,内地居民个人外汇流入量近来也明显增大。据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透露,该行今年以来的个人结汇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左右,一直保持着较大的业务量。外汇管理局人士称,个人外汇收支方面持续净流入态势不排除个人化整为零的违规结汇手段。

  金融专家钟伟认为:“现在外汇流入的压力非常强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现在已经进入了国际热钱和中国单边较劲的时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等在内的数位经济学家均认为,中国面对的热钱压力不比去年弱,“热钱”的数量可能超过去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有关人士指出,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将占用我国大量的基础货币,干扰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在缺乏相应的对策下,面对外汇资金的大量涌入,央行为稳定汇率不得不投放大量人民币,这将造成国家货币政策执行上的被动,隐藏着一定金融风险。

  截断“游资入境”

  如何监测和打击投机性资本流入,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外汇流入的管理。

  这四项措施包括:逐步建立外汇流入和流出平衡管理的框架,即一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合理、合法、合规的用汇需求,并尽可能简化手续;另一方面对于外汇流入的管理要增强选择性,加强对投机性外汇资金流入的防范和限制,从源头引导外汇资金流入。

  加强对结汇环节的真实性审核。这是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的关键。另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还督促外汇指定银行履行监管义务。

  关键词

  什么是“热钱”?

  “热钱”、“游资”是人们对国际套利资本的通俗说法,也有人形象地把国际套利资本称做“过江龙”、“金融鳄鱼”。当人民币汇率预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币时,“热钱”就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反方向变化时,“热钱”就会迅速撤出,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泰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把大把的“热钱”涌入;泰铢贬值后,这些“热钱”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大厦轰然倒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热钱确实大量涌入中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承认:中国确实面临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的情况,这令汇率调整的操作更趋困难。

  该组织在其官方网站披露的《2004年与中国磋商的工作人员报告》中作出上述论断。这是1980年我国恢复在该组织的合法地位后,该组织首次公布的与中国磋商报告。

  报告的英文版长达72页,涉及宏观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方面。今年双方最后一次磋商是在上月31日。

  报告承认,中国确实面临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的情况,这令汇率调整的操作更趋困难。

  此前,由于国际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一个月内曾两次发布公告,警告“豪赌人民币”的行为。

  报告同时显示,基金组织把汇率制度调整与人民币升值看成两个问题。尽管中国一直承受着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报告婉转地指出:“难以找到证明人民币被大大低估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报告指出,中国主要的忧虑是:调整汇率时,最初迈出的一小步可能会加剧国际资本的流入,同时汇率大幅变化可能严重打击国内就业。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基金组织建议,最初可采取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的做法,而不是简单的一次性重估人民币。报告称,中国政府在磋商中对调整仍持“强烈的保留态度”。

  N综合新华社、信息时报、北京晨报、经济视点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