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渴望排除心理障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08:44 潇湘晨报
渴望排除心理障碍(图)
  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很有益处记者 马 静 摄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而我们的大学生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习惯了校园内风平浪静的节奏,来到大学猛然身处自由氛围内,有了自主意识,就可能产生心灵上的迷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值得关注和探究。

  核心提示

  本报对长沙3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1.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低于当年高考时对大学校园的期望值”,94.4%的学生不同程度出现烦恼情绪,40.8%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心理障碍无疑是射向很多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伤心箭。

  期待健康的交往环境

  53.8%和同学相处好

  梦想原来高于生活

  94.4%有烦恼情绪

  寻找情绪宣泄的途径

  63.1%盼望心理辅导老师

  心理障碍,这是很多高校和教师都选择回避的话题,但却是目前高等教育不得面对的问题。根据本报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长沙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0.8%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57.0%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消极心理,72.9%的大学生存在暴躁心理,35.9%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嫉妒心理……

  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问题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表一)。

  “一般来讲,大学生都具有‘乐群性’,即乐于和同学在一起,他们会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个性,去适合大家。”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唐克西主任指出了大学生心理上的本征,此次调查的数据也印证着他的这一观点:53.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和同学的感情“很好”,只有1.3%的大学生认为与同学感情“不好”;而对于“大学生之间‘人情冷漠’”这一说法,持“很赞同”或“比较赞同”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4.4%,持“不赞同”的占45.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内心普遍渴望的还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人际交往环境。

  根据对数据结果分析发现:总体而言,同学关系好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几率要明显低于那些与同学关系不佳的学生,而这些与同学关系恶化的大学生也往往会抵制团体活动,并大多坚持认为是“人情冷漠”在作怪,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表二)。“学会处理人际交往很关键,它是一种社会能力。”

  观点:大多数人没有心理问题,他们只是在发展的某个阶段遇到困惑而已。假如这种困惑长期被压抑,就有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问题。一些人对心理健康咨询有误解,认为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更多的是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数生活原来并不是我想像的,他跟我高中时梦想中的大学生活完全不同,而且差距太大了,我感到很空虚也很无聊,不知道接下来的四年怎么度过。”尽管刚刚走进大学校园,但河西某高校大一新生朱同学已经感到索然无味。根据本报2004年10月对长沙市10所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的“长沙市大学生生存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普遍对大学生活与学习感到失望,81.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低于当年高考时对大学校园的期望值”,只有3.5%的学生认为超过了期望值。

  梦想高于生活,致使94.4%的学生不同程度出现烦恼情绪;在如此的心理背景下,已经有9.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前景持“极度悲观或比较悲观”态度,还有29.0%的学生存在“走一步算一步”的消极心理。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都很具体、实在,但大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更多的是指导性和启迪性的,这让部分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学不到很多东西,当然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湖南师大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唐克西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种落差下,的确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

  观点: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就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因此,应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制定计划时考虑到它的可实现性,多订一些近期目标,少定长远目标。

  谁来“拯救”我们的天之骄子,老师、家长、同学还是心理专家?这是个无法得出具体答案的问题,但的确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几个方面。

  根据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方法,大学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生活“保姆”,大学生与老师关于个人生活和心理交流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根据本报调查结果,41.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表现“差劲”或“很不称职”,50.1%的学生选择“一般”,只有8.6%的学生认为学校表现“很好”;而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只有1.8%的大学生表示“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在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上,18.7%的人会找家长或亲人。

  尽管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和同学关系不错,但是他们内心却并不信任自己身边的同学。24.6%的大学生觉得“大多数同学值得信任”,3.8%的学生觉得“没有一个同学值得信任”,9.8%的大学生愿意找同学分担忧愁。有11.6%的大学生称即使遇到烦恼,宁愿闷在心里,也绝不找任何人倾诉,这种情况在心理脆弱的女大学生身上更为明显,占到了16.9%。

  目前大学生比较信赖的解决心理问题的群体是心理专家。由于心理专家一般不会对个人隐私等构成威胁,因此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心理专家来缓解和消除自身的烦恼和苦闷。63.1%的大学生迫切希望学校增设心理辅导老师,只有9.6%的学生认为此举完全没必要。目前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部分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心理教育咨询机构,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问题。

  观点:高等院校应当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