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城市的历史痕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0:01 南方日报 | ||||||||
记者目击 移民城市的历史痕迹 金秋时节,记者踏上深圳寻根之旅——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把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在深圳南头古城、赤湾古迹、屋背岭古墓群以及龙岗的大鹏所城、咸头岭遗址,寻找这座移民城市远去的历史痕迹。 南头古城:深圳城市真正的开端 寻访一座城市的历史,首先要找到它的根。记者此行的第一站,就是深圳的历史之根——南头古城。 南头在汉武帝时就成为全国28处盐官之一的番禺盐官驻地,史称“东官”。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又在东官设立司盐都尉,始建“垒城”,这便是深圳最早的城。 深圳真正的城市开端应是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的创建,其所在地就是南头古城。东官郡辖6县,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港澳等地,以及福建云霄、诏安等地区。 当时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已有相当的发展。 记者走近南头古城时发现,这座曾经被称为“全广门户”的古城却只能在周围民居的夹缝中残喘。现在,整座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垣范围东西长为680米,南北宽为500米。除了北城还残存着一段高低不等、断断续续的城墙之外,其余部分早已荡然无存。 复杂的历史成因造成南头古城现在的尴尬状态。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古城经历了多次变迁、毁坏,在日军占领时期损毁最为严重。此外,在保护开发之初又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遗留下许多问题。直到1999年,南头的保护开发工作才逐渐走上正轨。目前,南头古城博物馆已经建立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南门也依稀显出当日的面貌。城内还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报德祠等历史建筑以及40余座明清时期具有岭南及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但是,由于牵涉土地使用、居民安置等诸多问题,城内古屋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据了解,南头古城现在一共有3套保护开发方案正等待专家论证:一是修建南头古城广场,二是恢复100米左右的城墙,三是复原南街——中山南街。预计全部方案投资将达到几个亿,目前方案还没有批复下来。 屋背岭遗址:打破“商不过长江”说法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尘土飞扬的山路,记者一行寻找屋背岭墓葬群遗址。 一路上看到的是杂乱的民居与随处丢弃的建筑垃圾,一块宣传文物保护的布告牌伫立在路旁,被路过的一辆辆卡车所卷起的滚滚黄沙所淹没。当我们顺着陡峭的山路爬上山后,只见沟壑纵横,虽然没有界碑标识,但当地工作人员告知,我们脚下就是墓葬群遗址。 屋背岭遗址位于南山区西丽街道办事处福光村村后,海拔61米,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马鞍形山岗。2001年12月到2002年2月,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带山丘进行考古挖掘,在1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清理出商时期墓葬94座,出土大批石斧、陶罐、玉矛、铜矛等重要文物。这批墓葬的发现在深圳尚属首次,也是在广东省目前发现、发掘规模最大的商时期墓葬群。屋背岭遗址成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自古就有“商不过长江”的说法,而屋背岭墓葬群的发现却彻底否定了这个说法。它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陶器编年的一段空白,树立起该阶段的年代标尺,并改变了对史前、先秦时期人们在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地区聚落特点的认识。 目前,前期发掘的1400平方米遗址共94座墓穴已经全部回填。根据考古学家估算,这里至少有200——300座墓葬。为此,众多专家呼吁对遗址展开进一步的挖掘抢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