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农民工子女教育重在政府履行责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1:11 新京报 | ||||||||
作者:艾君 这几天,京城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今年夏天,新京报和中国青基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寻找京城失学农民工子女” 公益活动,其中有1500多名孩子受益,目前这些孩子已经接受捐助顺利入学,受助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属于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想一朝一夕彻底解决只能是一种奢望。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媒体报道、各界联合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农民工子女教育巡回展”的策展人、民间人士金光印说:“此次展览的动机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认知他们,进而帮助他们。”这句话可以作为举行上面一系列活动的初衷。 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对这个城市感到陌生。媒体把报道焦点延伸到他们的生活领域,展示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心底的渴望,从而能唤起市民的同情和理解;而让城市孩子和农民工子女手拉手,则是想用更直接的方式消除童心间的隔膜,抚平心理的落差。 本报对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孩子回访后发现,这次活动已经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有的孩子由“不爱吭声”变得“特别开朗”,有的孩子以前“作业潦草不细心”,现在“字迹工整爱学习”。在过去,不少孩子发出过“我们到底是哪里人”的疑问,而一个小小的活动,短短的一天时间,城市孩子和农民工孩子都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事实证明,在孩子们的心中,城乡的隔膜的确可以简单地开始化解,童年的天性也可以在彼此的牵手中让提防、恐惧和歧视化为乌有。 但是,正如此前我们在社论中所说的,我们不想夸大举办这些活动的意义,因为1500多名孩子得到资助、以及10个孩子和城市孩子手拉手,这在数十万计的农民工子女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这样的活动,更是一种示范,希望更多的城乡家庭和孩子能从中看到积极的社会效应,从而效仿学习。 不想夸大此类活动的意义,更是因为,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重在政府的工作。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流入地政府要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责,对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时不能收取其他费用,对打工子弟学校应予扶持,并适当放宽办学标准。 让人欣喜的是,目前北京市已经安排28.8万适龄农民工子女在北京市中小学就读,其中70%就读在北京市公立学校。前不久还决定财政拨款6800万元,用于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财政相对困难的区(县)的工作。 外来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和城市中的其他人一样,同样为城市建设出力,缴纳国家各项税收,所以,诚如有关专家所言,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是发挥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不能因为存在大量民办学校,就把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推向市场,推给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希望一直举办这样的助学活动;而那些摆在“农民工子女教育巡回展”上的破旧的课桌、菜板背面做成的黑板等,我们也希望能早一天成为历史文物,而不是用来提醒市民“还有这样一群人”的现实的物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