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高原的将军医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05: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 郑少忠 一头是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头是苍凉的世界屋脊;一头是“生命禁区”的边关哨卡、雪域高原,一头是桃李芬芳、成果辈出的高原医学殿堂——— 李素芝,一个普通的齐鲁汉子,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他在雪域高原行医28年,边关奉献28年,不论条件怎么艰苦,岗位怎么变迁,成绩怎么显赫,他始终不忘为西藏各族人民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和信念,在“生命禁区”保护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演奏了一曲爱岗敬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辉煌乐章。 “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地球之巅” 1976年12月,22岁的李素芝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志愿申请进藏。上海西藏万里之遥。刚到海拔4500米的边防某团卫生队的李素芝身体颤抖、心跳加快、头痛欲裂。病床上的李素芝头脑格外清醒:闯进生命禁区的生命正在生死间搏斗,一定要战胜高寒缺氧的高原反应! 李素芝挺过来了!想到长年累月巡守在边防线的战友,面对绵绵群山,他写下了这样的誓言:“医生是维护生命的使者,我要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生命的禁区,书写在地球之巅。” 1977年5月,山南军分区边防连战士李刚在施工中身受重伤,脑内血肿,生命垂危。送距此地300多公里的山南救治,显然来不及。正当大家心急如焚时,李素芝站出来平静地说,这是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颅内高压,必须立即就地做开颅手术,我来做。 李素芝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二医大,在校属长海医院当外科医生,做开颅减压手术,他有把握。但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开颅,这在当时没有先例。面对战友沉甸甸的生命,李素芝毅然走上了临时搭起的手术台——— 死神在他的手术刀下退却了,李刚得救了。 西藏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发区。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区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国内外没有先例。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藏族同胞忍受心脏病的折磨?李素芝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高原心脏病手术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很快,他和几名年轻医生一道,自发组成了一个攻关小组。 没有科研经费,挤工资;买不起仪器设备,土法上马。为更好地观察动物的临床反应,李素芝住进试验室,吃饭都由妻子送。上百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李素芝动摇过,彷徨过。但看到患者求助的目光,他和伙伴们又毅然走进试验室。 1990年,动物试验第一次获得成功。但李素芝知道:还远不是庆贺的时候,这和真正为人做手术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为了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和战友们在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又进行了10年的动物试验。 二十年磨一剑!2000年11月10日。高原医学界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李素芝从容走进手术室,实施西藏高原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协助下,历时近3小时,李素芝主刀的手术圆满成功。人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说:“让患者等了20年,作为医生,我心里有愧呀。” 此后3年,李素芝在西藏为487位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成功实施了心脏手术。1982年至2004年,他主持并亲自参与的科研项目,有16项新技术、新业务达到国际医学领域先进水平,20项国内首创,34项填补西藏高原医学空白,在高原主刀和参与的9000余例手术,无一失误,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的生命,赢得了“雪域神医”、“高原一把刀”的美誉,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门巴(藏语‘医生’)将军”。 鉴于他的突出贡献和管理才能,1996年3月和2000年7月,中央军委先后任命他为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授予他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高原军医既要给群众看身病,更要给群众看心病 西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医少药的情况相当突出,一些群众对生病、治病的观念愚昧,有病“求神不信医”。 李素芝说,我们的使命就是为西藏各族人民解除病痛,既要给群众看身上的病,更要给群众看心里的病。 山南地区扎囊县道班工人卓嘎患风湿性心脏病20多年,饱受病痛折磨。她每天都在心里祈求菩萨保佑自己,病情却越来越重。 一天,李素芝带医疗队来这里巡诊,实在忍受不了病痛折磨的卓嘎瞒着父母从家里溜出来,半信半疑做了体检。穿军装的医生说她得了风湿性心脏病,而且病得很重,必须马上手术。 李素芝和同事们来到卓嘎家,苦口婆心地劝说卓嘎的父母。可卓嘎的父母就是不相信,还说菩萨会保佑卓嘎平安的。 回到拉萨,想起卓嘎的病情,李素芝急得晚上睡不好觉。一周后,他又来到卓嘎家,好说歹说把卓嘎接到了拉萨,这时的卓嘎病情严重,李素芝主刀为她动了手术,卓嘎的生命被李素芝从死神那里抢回来了。 痊愈出院时,卓嘎拉着李素芝的手高兴地叫他“活菩萨”,李素芝笑着说:“阿佳啦(藏语‘大姐’),我不是菩萨,回去后请转告你父母和亲戚朋友,是共产党的医院靠先进技术治好了你的病。”卓嘎的父母从此逢人就说:“共产党‘呀咕嘟’(藏语‘好’)!”色拉寺的住持江白身板一直很硬朗,偶尔小病小痛就念经“消业”,从没就过医。1998年5月,78岁的江白病倒了。巡诊的李素芝把他接到总医院。经检查,江白患有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第二天便做了手术。恢复期间,李素芝天天来看护,江白的身体很快康复。江白饱含深情地说,自那次治好病后,他就更加感谢解放军,感谢共产党。他对僧众们说:我们帮不了什么忙,每天就为“金珠玛米”许三个弘愿吧:一愿共产党万世流芳!二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三愿藏汉民族团结坚如磐石! “奋斗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外科专家和博士生导师,作为成都军区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全军优秀科技干部”,作为全院军政主官的一院之长,李素芝应该是功成名就。但李素芝却说,对共产党人来说,永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奋斗过程!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6年3月的西藏,天寒地冻。就任院长第三天,李素芝就带领调研组到驻守在海拔4800米的岗巴营,为官兵检查身体、调研高原病发病机理。随后,他又带着3名医生,来到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哨所。他们在山上呆了3天,为每位官兵仔细检查了身体,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从饮食起居到工作强度,从气候变化到含氧量变化,详细地记录了这里的生存数据。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岗巴营80%的官兵有指甲凹陷、脱发掉发病症,近20%的官兵有心脏、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 回院后第二天,他向院党委建议,加快高山病研究所投入力度,并将课题一分为四:高原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病机理研究、现场救治研究、单兵急救箱研究。四个学科带头人各带一个组,分头攻关。经过努力,总医院对高山病的抢救时间由原来的7至10天缩短到24小时之内。研究还发现,对付高山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预防。 “能不能研制出一种新药,把高山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李素芝的想法得到了院党委的支持。不久,医院药物研究所成立了,李素芝亲自担任所长。那段时间,李素芝带着研究人员,从成都平原到藏北高原,天天跟小白鼠打交道,观察药物反应,随时记录数据。李素芝还带头在自己身上试药。 2000年6月,国内11名高山病专家来到海拔4500米的那曲地区,对总医院高山病防治研究中心研制的预防新药“高原康”胶囊,在动物和人群中进行反复实验。结果表明:“高原康”胶囊对急性高山病的治愈率达98.6%以上,低海拔地区提前服药,到高海拔地区发病率不到2%。不久,李素芝又组织科研人员研制出了高红颗粒、红景天虫草露、花虫胶囊等一系列药品。经过攻关,如今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60%,下降到现在的2%—3%,治愈率达99%以上。驻藏部队已连续多年没有一名官兵因高原病非战斗减员。 2004年1月16日,5个病人需实施血管造影术。手术者需穿近10公斤重的X射线防护服,抛开风险不说,手术者吸收的X射线剂量相当大,更何况是连续5台手术。李素芝说,谁也别争了,我来做。 1月17日上午10时,李素芝穿上厚厚的铅衣,带着内二科主任陈彬走进了DSA手术室,为一名心脏病人进行DSA造影术,术中还手把手地教陈彬如何操作,连续两个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但他的白血球指数从正常人的5600降至2200。术毕,李素芝不顾疲劳,立即召集有关人员进行手术方法和技巧的讲解,他多么希望其他同志尽快掌握此项技术,为更多的人治病。 1月18日清晨,李素芝刚起床就头昏、恶心,典型的放射线反应。可一想到当天还有病人等着他去手术,他就像往常一样安排好院里的工作,再次走进了手术室。 接连两次手术,李素芝当天下午头昏、恶心加重。大家建议手术拉开间隔,不要安排太紧。李素芝说,再过几天就是春节,家里人还盼着病人回家团圆呢,要赶在春节前把5例手术做完。就这样硬撑着,在除夕前一天晚上他做完了第五例手术。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16日 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