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守望生命(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05:59 北京青年报 | ||||||||||||
28年,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但是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却可能是最好的青春年华。有的人在青年时代选择了舒适的生活,良好的发展机会,可是28年前,作为留在大上海的年轻医生,李素芝却选择了艰苦的西藏。整整28年他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雪域高原的热土上,为藏民、为在高原服役的普通官兵奉献了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现在,已经60岁的他,黑红黑红的脸庞和憨厚的笑容,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原本就是个藏族。经过他诊断、治疗的病人不计其数,28年,他在西藏 辛勤耕耘,被西藏军民称为“高原上的一把刀”、“门巴将军”(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 18岁的卓玛让李素芝一生都刻骨难忘 28年前,从大上海来到西藏,成为西藏军区总医院一名普通外科医生的李素芝主管的第一个病人名字叫做卓玛,这个当时才18岁的藏族姑娘,有先天性心脏病,李素芝现在回想起来都非常惋惜。 接受主管卓玛治疗的那一天,李素芝刚刚在高原结婚,那一天,卓玛睁大了自己美丽的眼睛看着新来的这位年轻的医生。“我的心你能治好吗?”“我相信你的病能治好,你相信我吗?”“我们西藏人都相信金珠玛米(解放军),请你一定治好我的病。”“相信我,卓玛,我一定会治好你的病。” 然而,卓玛的心脏最后还是停止了跳动,临终那一刻,卓玛美丽的眼睛一直望着李素芝。当白色的床单盖住卓玛的眼睛时,李素芝在自己的心里标定了攀登的第一个目标———为了卓玛,也要尽快在高原开展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可是医院里的《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报告》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近2万名受检人员里就有患先天性心脏病的60多个。”高寒、缺氧是心脏病的第一杀手,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心脏手术,可是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风险很大,而且极易出现平原上没有的并发症,甚至会让患者丢了性命,所以高原心脏病手术不仅在国内,就是在世界医学界也没有人问津。 为了小卓玛美丽却至死都没有闭上的眼睛,李素芝把医院停尸房旁边的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当成了攻克这个世界性医学难题的“实验室”,他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积累高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经验。可是他既不是科室领导,自己实验的课题也没有立上项目,一切都要靠自己。他不仅把工资搭上买实验器材和实验动物,还把自己不值班的夜间和假日全贡献给了这间小屋。而这样的动物实验他一做就是20年。 攻克高原心脏手术难关先拿自己亲戚“开刀” 2000年春天,经过了20年的动物实验,高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进入了临床。他比谁都明白,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做心脏直视手术风险非常高,责任也大。谁来做这第一个“实验品”呢?军人病员里暂时没有这样的患者,而藏族病员又都不愿意做志愿者。他想到了一个孩子———抚养自己女儿长大的姨姐的孙女———一个才6岁的小女孩。“如果手术失败,那也从我自己的家人开始,不能辜负了藏族人民。”手术那天他问自己的小外孙女:“你相信爷爷吗?”小外孙女盯着他认真地点了点头,在家人和亲友们的注视下,他拿起了有千斤重的手术刀。 手术成功了!为了这一刀,他整整奋斗了20年。 2000年11月9日下午,西藏军区总医院召开了一个对高原医学史有里程碑意义的术前讨论会,会议上大家对由李素芝主刀为一位名叫拉巴次仁的4岁藏族小男孩进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因为在高原做心脏手术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胸排综合症、严重的心率失常、肺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的有可能猝死。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低心排脱不了机,心跳呼吸骤停怎么办?” “高红血液黏度大,肺动脉高压、血球脆性大如何处理?” “缝合心室间隔缺损,遇到传导束损伤,主动脉瓣损伤该怎么补救?” “这手术到底能不能做?要不要做?” 李素芝没有迟疑,“高原的生命有禁区,我们为保障生命做的探索应该没有禁地,做!如果出了意外,我以院长的名义承担!” 2000年11月10日上午8点,他从容地走进手术室,这是首次公开进行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很多新闻媒体的“现场直播”下,拉巴次仁被推进了手术室,无影灯下,李素芝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挥下了世界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刀。切口、止血、插管、体外循环、心室修补、缝合……166分钟后手术室的门打开了,李素芝和手术组成员们走了出来,欣喜的笑容掩住了他们脸上的疲惫。手术后小拉巴次仁一切正常。医学专家们关于“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不能进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结论被彻底地画上了句号。此后的4年多,他为487名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主刀手术,手术的成功率达到98%。 国外医学专家的断言被李素芝一刀刀地划破。2001年9月,高原地区首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手术获得成功。 2002年8月,高原地区双瓣置换、单心室矫正、大动脉转位矫正获得成功。 2003年3月,高原地区首例肾移植手术成功。 他在高原的28年里开展的134项新业务、新技术里有16项在世界领先,32项居国内先进,34项属于西藏首创。 谁停战士的药我停谁的职 从士兵成长起来的李素芝对战士们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1977年5月,李素芝刚到西藏不久,山南军区边防某团的一名战士在搭建营房的时候被砸伤了脑部,大家看着面色苍白已经生命垂危的他束手无策。如果送到离这里300公里的拉萨治疗实在是太远了,明显来不及。李素芝赶到连队时发现这名战士脑挫裂伤、颅内水肿,需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可是连队的设备简陋,做这种手术风险很大,但是耽误了时间就会耽误战士的生命,年轻的李素芝果断地说:“这个手术我来做!”凭着勇敢和精湛的医术,战士的生命从死神手里被抢了回来。 当了院长之后,他的感情仍然没有变。“官兵就是我们的兄弟,只要能让他们恢复健康,再难的手术也要做,再贵的药我们也要用。”这是李素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他签字特批的用在官兵身上的超标准药物就有100多万元。 某汽车团助理员李夏得了严重的肝炎,还有肝腹水,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拉萨当时也没有治疗肝病的特效药,李素芝当时就指示在内地出差的工作人员买了价值20多万元的药物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日喀则军分区边防六团战士李峰得了慢性骨髓炎,需要“去甲万古霉素”和“泰能”两种特效药,由于小李的病情很重,两种药需要的剂量都很大,价格又贵。有的医护人员考虑到经济的问题,准备减少药物的用量,然后换成一般的药剂,李素芝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在全院大会上扔下一句话:“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你们谁停战士的药,我就停谁的职!” 2004年,他又像往年一样带着小分队下哨所,在海拔4800米的哨所巡诊,4月的高原刚刚进入初春,齐腰深的大雪把进山的路封得死死的,他带着医疗队步行,一边走一边探路,结果一下子摔倒在地上,旁边就是万丈深渊,别人都捏了一把汗,可是他却拍拍身上的雪,说:“再摔几次我就能当滑雪运动员喽!”在他当医生的这28年里,他为战士们巡诊11万人次,行程达到18万公里。 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为藏民免费医疗 在西藏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有很多的群众对生命和医学观念愚昧,有病宁可求神拜佛也不愿意看医生。李素芝为了让群众了解更多的知识,没有躲在办公室里等病人上门,而是走出去,到藏民中间,为他们解除病痛。 山南地区扎囊县的道班工人卓嘎有先天性风湿性心脏病,多年来一直受着病痛的折磨,可是她自己并不知道,只是每天求菩萨保佑。一天,李素芝带着医疗队来到她住的地方巡诊,卓嘎瞒着父母出来半信半疑地做了体检。她做梦也没想到穿着军装的“门巴”(医生)说自己得了风湿性心脏病,而且病得很重,必须到拉萨去做手术。为了让卓嘎去拉萨治病,李素芝和同事们一起到家里劝说卓嘎的父母,可他们就是不信。 一周后,李素芝又带队回来了,这次终于好说歹说说服了她的父母,把卓嘎带回拉萨给她免费换了2个瓣膜。痊愈的卓嘎拉着李素芝叫“活菩萨”,可是李素芝的心里更不轻松,在边远的牧区到底还有多少卓嘎需要手术治疗心脏病呢? 在他的建议下,院党委决定让医疗队立即出动,在农牧区开展大规模的病例普查和病源普查。结果发现在西藏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是内地的2到3倍。可手术治疗的费用至少要好几万元钱,对目前还不富裕的农牧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院党委决定要免费为农牧民做心脏病手术。有的同志想不通,别的医院都在搞创收,我们为什么要背上这么沉重的包袱?李素芝却不这么想,他在大会上对大家说:“我们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人民群众受苦。”截止到去年8月,西藏军区总医院在短短4年里光是心脏病手术就为贫困患者免除医疗费1800万元。 不光是心脏病,除了和“心脏工程”一起启动的让上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复明工程”外,医院还为驻地的娘热乡困难户、寺庙和偏远山区的农牧民发放了免费医疗证7500多个,一证包终身。 为给医院“要”设备工资条上成负数 虽然对农牧民他这么大方,但他对自己,对医院的管理上却一点也不放松,甚至是很“抠门”的。为了多挤出钱给牧民做免费手术,他翻仓倒库地把医院废旧的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了彻底的大清理,一台价值240万元的中央监视仪花了2000块钱就恢复了运转,一台价值18万元的手术显微镜用了200元就修复了。一台价值8万多的X光机没花钱就被重新用在了临床上。10多台价值500万元的已经被“判”为废品的器材被他重新请回了工作岗位。 他每月有数千元的工资,可是他很久没有给自己买过新衣服、新鞋子,连袜子也要破了再买新的,尽管这样节俭,他工资条上的数字竟然是负数,因为他把钱都花在“要”设备上,每次掏自己的腰包请别的院长、主任们吃饭,送人家一些小礼物,搞搞关系。他总说:“工资是组织上给的,我和老伴都有工作,女儿也大了,用不着什么钱。”他每次去内地开会都不穿军装,而是穿一身便服,问他为什么,他笑得很羞涩:“穿着一身少将的衣服就不好张嘴了。”去开会的时候他还要随身带上好多份“协议”,跟每位其他医院的院长们“化缘”:讲西藏的条件艰苦,讲总医院为病人服务任务重,如果人家那里有还能用但是淘汰了的设备能不能给我们。为了要设备,他在外面吃住都非常简单,虽然他是将军,要设备的时候一样点头哈腰,但是一想到有设备用,低三下四也觉得没什么了。 30万能留住一个人34万没挖走一个人 李素芝接手当院长时,全院只有一名硕士研究生,临床一线医生有本科学历的仅有61%,正在为人才发愁的他还没想出办法,就接到了上级的一个“领人通知”:“你院考上内地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考上一个走一个,现在有27人至今无故不归,必须把他们一个不少地找回来。”院里赶紧组织了一个“找人队伍”,跑了10多个省市,用了60多天,什么办法都用了,才把这27个人“请”回了高原。 人是找回来了,可是人心却难留住,怎么办?年轻人说:“西藏生活艰苦,工作条件落后,发展受限制。”这些话一句一句刻在了李素芝心里。他上任后新班子的第一个建设规划就是《培养高原高素质人才,建设高原一流医学人才方阵》,要“用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人,用好政策好环境吸引人,用大课题大舞台激励人”。 干部病房主任张明森在攻读硕士学位前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结核病专家,被很多家医院重金礼聘。李素芝亲自三次上门邀请他到西藏来工作,张明森唯一的条件就是有一个细胞培养实验室。为了留住这个人才,30万元当月就挤了出来,当年实验室建成,1999年张明森带领着科研人员成功进行了高原第一例肝细胞体外培养实验。 高山病科博士后医师李先茂2001年回内地休假去一家医院看望老同学,正好赶上医院收治了一个危重病人,医院却没有人诊断出病人患的是什么病症。李先茂发现这个病人的病他在高原上和李院长一起做过手术,在征求医院领导和病人家属的意见后,他走上了手术台,主刀为病人做了手术。医院领导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医院最需要的人才吗?院长当即出面,以年薪34万元,一套住房和一辆专车、两年内调职、给他的妻子安排工作的优厚条件希望他留下来在内地工作。这对夫妻两地分居、家庭经济又很困难的李先茂来说是极大的诱惑,他先后3次向组织递交了转业报告。“李先茂要走!”这个消息在医院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他这是见利忘义,决不能放他走!”可是李素芝的看法不同:“先茂有他的难处,我们拴得住他的身,拴不住他的心,再说他也符合转业的条件。”建议院党委同意他的要求,还让大家善待李先茂。李先茂最后决定还是要留在总医院,李素芝又亲自找领导,接受批评,请上级机关收回了转业的成命,又推荐他到第一军医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业。 李素芝简历 1954年4月生于山东临沂,1970年12月入伍,1976年从上海第一军医大学自愿申请进藏工作。历任卫生员、军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主任医师,现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99年5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7月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文/本报记者 于巍 图/新华社 作者:于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