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好友回忆《南京大屠杀》作者 分析三种可能死因(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01:39 信息时报

  

  是张纯如,发现了《拉贝日记》

  在为写作《南京大屠杀》收集资料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发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约翰·拉贝(John Rabe)记录南京大屠杀情形的日记,而最让她感慨的也是这位“中国的辛德勒”拉贝。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纯如到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有关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她还打听到拉贝的一位亲外甥女莱因哈特(音译)还活着,联系上莱因哈特后才知道,拉贝有一封写给希特勒的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书,并且拉贝还有一本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张纯如很快找到了《拉贝日记》,这份珍贵的材料如今已成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据日记记载,日本军人对南京大肆屠杀、强暴妇女,连在南京的纳粹头头拉贝也无法忍受,他带领20多位外国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挥舞纳粹的万字臂章作为防范日本士兵的护身符,拯救了25万南京居民。回德国后,拉贝向希特勒上书递交了一卷影带和他目击南京大屠杀的说明,期望德国能够施压促使日本改变对中国的政策,结果却遭到盖世太保逮捕审讯,命令他从此在这个话题上保持沉默。二战结束后,拉贝又因为纳粹的身份受到盟军的审判,没有工作,营养失调,南京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他集资寄去食品,拉贝很快在1950年就去世。张纯如说: “当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拉贝的故事,并给他念一段拉贝的日记时,我父亲感动得眼泪都涌出来了,称拉贝是个英雄。”现在,拉贝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各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独家访谈

  “如果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鸿与张纯如的对话

  题记:2003年,叶鸿在美国采访了张纯如,并从此与她结为好友。张纯如的去世令所有人都不敢置信,至今,叶鸿还能清楚地回忆起,第一次与张纯如通电话约访时,她犹豫了半天,还是希望不要去她的家,她说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有的日本人对她很不满,因此她出入很谨慎。

  那个午后,年轻的张纯如穿着一件枣红色外套,在洛杉矶的硅谷大道上,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她是多么希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那时的她,还希望自己能多写一些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展览让我亲眼看到屠杀的残暴”

  “我们要记取的不仅是南京大屠杀到底有多少人罹难,更要谨记这些人是如何惨死的。”

  ——张纯如

  叶鸿(以下简称叶):你在什么年龄想到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

  张纯如(以下简称张):2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当时很想写一本书透露那些坏事。为什么会在最近写呢?是因为我看到一个展览,让我亲眼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因为这个精神支持我写这本书。

  叶:展览是谁主办的呢?

  张:这个展览是由一位美国人赞助的,许多来自台湾的华人亲眼见过这个历史事件,所以才办成的。在美国有许多人想了解中国的情况,有一位王盛先生专门研究这些事情,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支持中国人的立场。

  叶:你是怎么一步步进行收集资料的?

  张:我先是在美国的档案馆、大学查了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其实在美国有很多资料介绍南京大屠杀,比如移民的华人子女会透露一些信息,当时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人士留下的日记等等。我还到南京访问了一些学者,并在南京博物馆看到一些图片资料。此外,我与一些曾当过兵的日本朋友通信,了解到更多当时的情况,我还读过一位在中国大陆居住的德国人用德语写的日记(即《拉贝日记)编者注)。

  叶:这本书通过了几个国家提供的资料,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出版前你有没有想到会这么畅销?

  张:我就是不想让人们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我用外国人看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这段历史。在日本有很多人都说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我听到后觉得心很痛。

  叶:你花了多长时间写这本书?

  张:足足两年。

  “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我听说这本书推出后,引起了美国人包括在美华人发自内心的震憾和轰动。但日本人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看法,当时这本书出版后你不敢把住址公开,担心会有人报复。

  张:在日本是有很多人骂我的书。

  叶:你有没有害怕呢?

  张:我不怕。

  叶:一点都不害怕吗?

  张: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你的这本书发行了多少册?

  张:发行了20版,大约30万以上吧2003年发行量,编者注)。虽然《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可以说是成功了,但是我想要拍成电影,因为好多美国人只知道一些内容,没什么时间看完整本书,如果拍成电影,会让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很希望有人投资或者是我出资来拍这部电影,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这个历史性的事件。

  叶:在中国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张:我看过,可是要用美国的方式来让美国人知道。

  “我写真实历史,不是种族歧视”

  更重要的是,如果认为批评某个时空的日本人行为,就是批评全部日本人民,这不仅伤害到那些被剥夺生命的南京民众,也同样伤害到日本人。——张纯如

  叶:在你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又写了一本《美国的华人》,内容讲述的是华人在美国的创业奋斗血泪史,用很多事实讲述华人的创业故事。

  张:其实我写的这本书是真实的历史,不单是指种族歧视。

  叶:也就是说你写了一部真实的华人的发展史,你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张:全书有500页,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是一部历史。

  叶:是华人在美国哪方面的历史?

  张:这个历史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讲,但是我讲的故事总体是讲为什么他们会离开中国,初期华人的奋斗经过等等。这样写也会有些困难,因为太多的移民华人,太多的故事,要一一了解他们的情况很难。

  叶:写书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张:几年。我有很多想法,想多写一些书。

  时报记者 张玥晗整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星座炫图
属于你的星座诠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