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无序开发:直逼岷江“最后一公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09:2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千年岷江滔滔不尽,把川西平原变成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木头财政”的紧急刹车,一度成为保护这条川西“母亲河”的重大进步。 然而,随着电力供应的不断吃紧,这条长江重要支流重新遭受到来自八方“利益”之手的“蚕食”,刚刚出现暂时性恢复的植被生态又一次陷入绝境。“蚕食”之风肆无忌惮
“木头财政”实行长达数十年,尽管在短期内发展了岷江流域两岸的经济,却对上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损害,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2%下降到14.4%,44%的流域面积水土流失,岷江干支流平均含沙量增加了1到3倍。 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岷江两岸放下了砍树的斧头,当地生态环境开始缓慢恢复。然而,在全国电力供应吃紧的背景下,争抢水电建设的新一轮“跑马圈水”之风骤然兴起,掠夺式的水电无序开发乃至出现抢占岷江“最后一公里”的势头,川西平原生态保护屏障岌岌可危。 记者近日在岷江两岸采访时看到,一座座水坝横在岷江上,几乎每隔十来公里就建成或在建一座水电站。由于新建大小电站大多采用暗洞式引水开发方式,原来丰沛的地表水流变成了一个接一个的暗流,不少河段趋于干涸。 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水电站为了降低成本,肆意向河道倾倒工程废渣。如今,岷江河道不断变窄,有的地段河床宽度甚至不足10米,状如“大江截流”。 岷江上游疯狂的水电无序开发,根本上源自“短期效益”的驱动。 据水电专家计算,在岷江上游一个好地段投资兴建一处小水电,每年利润十分可观。 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岷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呈现出抢占“最后一公里”的疯狂势头,长期生态效益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的惨痛代价。 2003年6月,四川省有关部门检查岷江流域电站依法建设情况,发现在建工程存在大量违规甚至违法问题,有的立项前没有制订水土保持方案,有的立项后没有通过水资源论证。当时,联合检查组依法处罚了有关施工单位,并责令违规单位限期整改。 然而,这些违规单位大多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新出现的违规建设现象反而更加严重。目前,岷江上游在建电站的违规建设比率高达95%。 四川省水利厅水利监察总队队长王文峰分析说:“水电政策制定和河流规划滞后,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项目审批部门把关不严,这是造成目前岷江水电无序开发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法规也缺乏有效惩处水电开发违规行为的力度。开建一个大水电站投资至少上亿元,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却最多不过10万元左右,即便没有整改也不能进行再次惩罚,相比而言简直等同于“九牛一毛”。“祸根”秧及百姓民生 在“木头财政”的长期摧残下,岷江上游早已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频繁发生。新一轮“跑马圈水”式的水电无序开发,不仅加重这些遗留下来的“伤痛”,更为流域生态安全埋下新“祸根”。 业内人士指出,岷江上游在建电站大多为低坝、隧洞引水式电站,坝前蓄水从几百万方到近千万方。一旦流域内众多大中型电站进入调峰运行,完全有可能造成主汛期同时泄洪,可能产生的洪水威胁难以想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乱弃废渣同样容易酿成人为灾害。何况,清理沿江电站遗留下来的废渣又绝非易事。一位电力官员称,仅仅清理姜射坝电站5号支洞倒在江边的废渣,便至少需要上千万元投资。 据介绍,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岷山雪线连年明显上升,岷江水量出现大幅减少态势。但是,由于岷江水电梯级开发大多采用引水式建站方式,上一级出水口常常连着下一级进水口,一旦上游水电站全部建成并发电,从堤坝到发电厂之间的河段将形成一个接一个的减水段,枯水期甚至会成为断流段。 岷江水电无序开发的现状,已引起四川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实地调研以后,他们上书省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对沿江两岸的综合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然而,岷江流域无序开发的小水电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何时能够有效制止违规开发建设,何时才能修复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巨大“伤痛”,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