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聚焦西北治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19:48 经济半小时 | ||||||||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治沙。前不久,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丰县采访的时候,对于这种沙漠追人的情况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和绿色植被的破坏,每年都有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化,沙漠正在不断挤压人类的生存空间。 阎宣今年72岁,多年来从事民丰的县志研究,对于民丰的历史,老人了如指掌。他
1957年,是阎宣老人刚从北京到民丰工作不久,对于这样的黑风暴,他当时的感受是震惊,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已经对这样的天气习以为常了。虽然许多民丰的居民已经习惯了他们周围的风沙,但事实上民丰已经没有退路了。 为什么民丰到了需要保卫的地步呢?民丰县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一个遍布流动沙丘的地方,这些沙丘流动速度一年下来平均有10米。一千多年来,民丰的居民沿着尼雅河一直在往南退,那个时候他们还有退的可能,而现在,民丰的南面就紧邻昆仑山,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退无可退,那么民丰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植树造林是大家首先能想到的,的确,民丰人也在用这这样的行动保卫着他们的家园,在县委副书记许凯看来,绿色就是民丰的生命线。 许凯向我们介绍,这两年他们每年按照10000亩的速度制造林业面积和防风林带,每年按照50公里的速度在进行,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130多公里的防风林带,它是一条宽70米的大林带。 从2001年起,民丰开始在县城周边修建宽度达70米的防风林带,目前已建了130多公里。目前这些绿色屏障已经将风沙的推进速度降低到每年23毫米,但民丰又面临着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浇灌防护林的水,从哪里来? 民丰县有多缺水,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组数字。民丰县每年的降水量不到2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800毫米左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40多倍,干旱程度可想而知。防御风沙需要植树造林,但植树造林又需要大量的水,而水恰恰是西北的沙漠干旱地区最缺乏的资源。那么这个矛盾该怎么样解决呢?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一直被称为死亡之海,而我们记者所拍摄到的这些绿色植物,就种在这片死亡之海核心地区。这些树是怎么成活的呢? 这片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绿化带长达30公里,是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进行培育的。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种植这些树的水并不是从沙漠外运来的,而是完全取自于沙漠公路地下沿线。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项目副经理周宏伟向我们介绍:“通过这个水资源的调查,我们每年消耗的用水量,将近500多万方,占整个(塔里木)盆地补水量的6%。” 据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测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储量高达16亿立方米,这位在公路边上开餐馆的老板就自己打了一口井,但是这种水所含的盐分很高,被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居民称为苦咸水,根本无法用来浇灌植物。经过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0年的科研攻关,一批能适应苦咸水的植物品种终于驯化出来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员王永东介绍他们共引进了173种植物,长势现在基本良好的能适应的有89种。 水找到了,适应苦咸水浇灌的植物品种也驯化出来了,但要想在沙漠中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对于民丰这样的县市来说,建设费用可能是它们无法承受的重负。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项目经理马振武说他们的总投入,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投资,是2.18亿元。 据马振武介绍,目前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这片绿化带,每公里的建设资金大约为50万元,这些费用包括在沙漠中打井抽水、铺设运水管线等等。民丰如果使用这样的技术建设防护林,每年50公里的造林计划将耗资250万元,而民丰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0万,显然这笔费用是一个让民丰无法承受的数字。要知道,民丰县属于国家扶贫的四类地区。 对于很多西北地区的县市来说,这种能够在沙漠中找水种树的技术,既是急需的,同时又是难以承受的。那么怎么让沙漠绿化的方式不成为地方财政的负担,而让它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呢?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化带的项目负责人,马振武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更多受到沙漠威胁的老百姓,从这个项目中受益。在驯化出了适应苦咸水的植物之后,研究人员又在探索能够让这些绿色植物产生经济效益的办法。 在红柳、梭梭这个基础上种植大芸(肉苁蓉), 肉苁蓉,俗称大芸,又称沙漠人参,属于名贵的野生中药材,现在通过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试验,这种药材已经能够在防沙植物――红柳和梭梭的根部成功接种,据测算,每亩肉苁蓉能产生1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如果栽种长度为1公里,宽度为70米的红柳防护林,虽然造价高达44万元,但是每年却能产生10万元的经济效益,4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这样的绿色屏障已经不再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反而成了一条快速致富的路。民丰县萨勒吾则克乡党委书记葛士勇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到2008年基本实现小康,红柳大芸(肉苁蓉)是我们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它的经济收入的比例,我们想将可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不仅仅是萨勒吾则克乡,民丰县的其他一些乡镇也在布署种植红柳和肉苁蓉的计划。事实上,民丰所在的和田地区,这种生态防护与农民致富兼顾的发展计划,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田地委副书记程振山告诉记者,目前和田地区已经种植了7万亩红柳,而在5年之内,他们将把这一数字扩大到30万亩。他说:“在我们整个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当中,红柳大芸的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一个的重点。……通过生态效益的提 来推动我们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要通过我们这种经济效益来支撑和推动生态效益的提高。” 贫困地区的治沙工作,怎样才能够突破资金上的瓶颈?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的高级顾问王礼先教授认为,必须要找到一条以绿养绿的发展之路。 在一些成功的典型上就是既有生态效益,固定了流沙,改善了风沙地区的小气候, 实现了植被的覆盖率的增长。与此同时一般粮食的产量要增加,人均纯收入要增加。 王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西部,很多地方都在尝试这样以绿养绿的探索,尽管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正在摸索出一条可以借鉴推广的路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联合国荒漠化秘书处 高度评价中国在执行《荒漠化公约》防沙治沙方面的成就,而且建议其他的非洲的荒漠化国家到中国来学习。 在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上,我们国家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着力构建比较稳定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高效的沙区产业开发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50年,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上得到治理,沙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我们盼望着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记者: 孙菁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次日:12:35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