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资成经济发展主推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09:41 南京报业网-南京晨报

  晨报讯昨日,江苏省社科院举行了2004年秋季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会。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到会,并就事关江苏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与会专家切磋讨论。

  民资成最大亮点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江苏民间投资比重升至50%以上。宏观调控以来江苏投资增速出现
大幅回落,前三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48.86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32.57亿元,增长28.1%。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政策效应显现,民间投资呈现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比重提高的态势,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为50.5%,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作为民间投资的第一主体,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020.59亿元,增长60.7%,上升36.2个百分点。与会专家认为,我省的经济增长格局正在经历新的变化,其中民间投资的迅速增长成为一大亮点,其高速增长,及新一轮非国有经济的投资热,是江苏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土地、资源短缺成阻碍经济主因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江苏经济存在的重大困难,是“三荒”(煤、电、油)等资源瓶颈以及生态衰退现象日趋严峻,中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结构性危机”。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要素越来越短缺,而且必须通过再投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的短缺资源要素。这是走出商品供应不足的“短缺经济”困境之后,面临的一种“新短缺经济”。江苏是我国经济先发地区,同时也先面临发展中的困难。江苏必须走出一条富有区域发展特色,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用地紧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专家建议缓解土地紧张的措施有:第一,收回“圈而不建”的闲置土地。第二,通过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复垦等途径,增加耕地面积,在动态平衡中增加建设用地。第三,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的投资强度。目前,市县级工业园区与乡镇工业小区平均每亩实际利用外资与内资均偏低。应加强开发区土地投入产出分析与监督,从而提高引资的质量与水平,缓解土地指标紧张的矛盾。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

  据今年8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下降了两成多,合同外商的直接投资也下降了3.2%,专家分析,面对现在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省经济在持续走好的同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物价水平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也不容小视,虽然目前物价已经开始回落,但是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仍然存在,特别是许多原材料的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这造成目前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压力依然很大,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健康运行带来的影响不容低估。与会专家在综合分析了我省前9个月的经济运行形势,并考虑了目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后指出,全省经济依然会保持快速发展。

  听取专家的发言后,李源潮首先肯定了分析会这种形式很好,同时感谢各位与会同志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李源潮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江苏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是要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不动摇。他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首先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要用全球的视野、全国的眼光来考虑自身的发展,从变化的市场信息中来作判断、作选择,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率先”,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二,进一步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在数量发展中提高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不能走传统道路,要重视发挥江苏的科技优势,不仅要重视政府的作用,更要重视民间的科技力量和国际的科技转移,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消化吸收,走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捷径。第三,要继续保持微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减少政策波动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不仅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还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我们积极顺应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既抓经济发展速度,也抓经济发展质量的结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然应该继续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镇、苏南苏中苏北、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

  作者:黄益 仇惠栋

  (来源:南京晨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