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愤青调查后续:不做“愤青”做“奋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15:08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第121期针对中国民族主义“愤青”爱国还是误国进行了调查报道,将这个发轫于网络的特殊群体引入了公共讨论之中。 有人认为,群体以及思想的“愤青”,往往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歇斯底里的谩骂过多而理性健康的行动缺乏。“横眉冷对、言辞激烈是其脸谱式的刻画,主张对外强硬、抵制X货是其对外关系思想的内核。”
对“愤青”的认识和评价尽管不同,但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关键性阶段时,我们有理由期待“愤青”的提升和转化,我们更希望“奋青”群体的出现——奋发图强、奋不顾身、奋起直追、奋勇向前…… 回到从前还是走向未来 【作者】甘肃 宋希平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愤青”这种以爱国方式表达出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由来已久。历史上其表现最为极端、其发泄最为彻底的应当说有两次,即义和团运动和“文革”初期。这两次运动的起因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教旨主义式的狂热,其结果也都是在相当时间内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迟缓了国内的变革并延误了缩短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距离的步伐。这就从实践效果上否定了愤青情结装饰在表面上的“爱国”光环,提示它即便是出于一种浅层冲动,哪怕不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故意,但对国家民族发展造成的危害也不应小视。 当代愤青们民族主义情绪的阵发性高涨,往往与我们国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与国际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同步。以迷惑性口号和夸张情绪包装起来的这些动作和言辞,由于其口号的鼓动性和表情的正统严肃,占据了话语制高点,对其他声音实际形成了强制性抑制。 近几年来,尽管利用国际环境最佳机遇期、通过与世界的合作提升国力促进和平的战略已经深入人心,但愤青情绪也同时过度张扬并影响了舆论,干扰了从外交政策到经济文化交流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对外领域,引起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和平理念不必要的猜忌,人为加剧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构建平等的关系时,高层沟通和经济交往积极精进、政治互信和民间情绪却不甚和谐甚至对抗明显的两张皮现象。 愤青们把国家政治关系庸俗化和把民间交流政治化、复杂化,所造成的麻烦已经让人们看清了他们实际上的本能诉求,那就是拒绝变革,要求国家和民族立场从现有位置后退,回到从前。 在这种情势下,奋青——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青年,这个相对于愤青的概念的提出,就不只是一种情绪上和精神上的倡导和召唤,更重要的是呼吁现代中国人应当形成成熟准确的国家、民族概念。这种观念必须具有积极面向未来的坚定指向,应当展现开放、大度、兼收并蓄的精神风貌,又要具备立足自身发展同时在多极世界占有自己位置的智慧和能力,目的更是要通过广泛的国际互信合作和互通互利取得最大的国家和民族利益。这种前瞻性立体化具有未来纵深的国际关系思维,应当是奋青采取的理性立场基点。 “愤”而后“奋” 【作者】江西 唐虞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激愤、抱怨、叫喊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办法,在愤怒中奋起,在愤怒中超越才是真正的出路。古人尚且“知耻而后勇”,今天的“愤青”定能超越古人,超越时代。 “愤青”有过多的失落、过多的忧郁、过多的不平,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都过得“不怎么样”,有些甚至过得很窝囊;他们错过了历史开往现实的有限的几趟班车,他们没有平等地分享到他们应得的社会财富以及获取财富的平等机遇;他们中很少有人聆听到“上帝的脚步声”,很少有人有机会“抓住上帝披风的一角,让上帝的披风扫一下”(俾斯麦语);他们好像是幸运、幸福的私生子,他们感到历史对他们不公、时代对他们不公。于是他们面对今天的“诱惑”和“别人的奢侈、幸福”心生不平,心生激奋,他们叫喊、牢骚,以此来排解他们的不平和郁闷,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们没有闹事,没有出乱子,他们守住了一个公民在宪法规范之内的权利和义务的底线。他们愤而不怒、愤而不乱、愤而不失、愤而不沉,这是他们可喜而有希望的一面。 愤,是一种精神,它包含挺立、振作、奋起的成分;愤,也意味着抛弃了等待、依赖、乞求、沮丧等等消极的观念;愤,包含了不安现状和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欲望;愤,是压力和危机中的一种觉醒。 愤,而后奋,知耻而勇。拿破仑用兵如神,但只有看到遍地的伤兵和尸体,他内在的狮性才会突然爆发起 来。今天的愤青具备了这种客观刺激,同样能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穷且益坚,知难而进。人生事业四十始,姜太公七十拜相;林肯从种地、劈柴、当测量员、店铺伙计到当总统。“愤青”不会是我们时代的累赘,尽管他们今天说得多做得少,我们有理由相信“愤”的积极意义,“愤”是积蓄力量;“愤”而后“奋”,是“愤青”的理想之路。今天的社会创造了使每个人可以施展才华、发挥潜能的空间。 我想用洛威尔的一句话与“愤青”共勉:“新的时势赋人以新的义务,时间使古董变得鄙俗,谁想不落伍,谁就得不断积极进取。” 检讨民族主义愤青层出不穷的社会文化环境 【作者】北京 毛飞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民族主义愤青所表现出来的极端言行与大国公民应有的素养格格不入,他们视野中充满了对“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狭隘理解,而缺少对“理性”“权利”“自由”“人道”等一系列普适价值的最基本常识的认知,“惟目的论”(即认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目中无人”(即不尊重个人生命的终极价值)常常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民族主义愤青所缺少的是大国公民应该具有的“自信”与“包容”心态,他们骨子里存继的是一种“自卑挤压出来的自大”——看看他们有关“抵制日货”与“往美国扔原子弹”的论调就可见一斑了。 然而,愤青们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虽然有害,但远远够不上“误国”的层次;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误国”的能力。民族主义愤青们除了掌握一点网络上的虚拟话语霸权之外,在现实世界里基本都些是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有的甚至是边缘化群体;他们既不是决策者,也基本上没有影响决策者的能力,他们虽然能够在网络上群情激昂地闹得天翻地覆,但基本上无力左右公共政策的走向。如果以为“愤青”居然能够阻碍中国融入国际化的大趋势,那实在是高估了愤青们的能量。 在我看来,面对网络上气势汹汹的民族主义愤青,正确对待的态度有两条:一是尊重与捍卫他们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权利——虽然我完全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他们的表达自由是不容侵犯的。二是检视“愤青”层出不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认为“愤青误国”的人们固然可以批驳愤青们种种荒唐不经的论调,但这些论调毕竟不是平空从愤青们的大脑里冒出来,而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所植入的;说到底,民族主义愤青不过是当前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产物——检视我们的社会文化意识环境,对“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片面、武断阐释,对“权利”“人性尊严”等普适价值的淡漠,对“惟目的论”等思维方式的推崇可谓俯仰皆是……如此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是民族主义愤青们茁壮成长的绝佳土壤。 因此,要让“愤青”变成“奋青”,第一要务在于改变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当我们拥有了一个充满宽容、人道、理性的多元化思想文化大环境,那些昔日满腹牢骚的愤青们才可能成为包容天下、蓬勃向上的“奋青”。(关于此话题希望大家踊跃赐稿,邮箱xq07b@vip.sina.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