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宁沪杭生存成本大比拼——南京房价收入比最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08:40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1月19日消息最近,统计部门为了比较上海、南京、杭州这三大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生活成本,选择了涵盖吃、住、行、居、学等38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一横向比较,作为生存成本最基本的比较标准。如今,价格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生活成本高低的主要指标正在成为许多外来人员选择自己锥之地的重要因素。统计部门比较发现,上海有15项指标居三城市之首,部分项目的价格遥遥领先;杭州有5项指标领先;南京仅有4项指标高于其他城市。根据城市居民消费支出额作为各项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权重,
计算出三个城市的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上海为122.7,杭州为100.O,南京为95.3。即上海生存成本最高,杭州次之,南京生存成本最低。

2003年三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项目
单位
杭州市
上海市
南京市
人均消费支出
(元/人)
10080
11040
7725
其中:食品
(元/人)
3999
4103
3120
衣着
(元/人)
819
751
59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元/人)
569
793
481
医疗保健
(元/人)
825
603
576
交通和通信
(元/人)
923
1259
657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元/人)
1621
1834
1126
居住
(元/人)
997
1280
935

    食品价格南京最便宜

    为了便于比较,统计部门选择了大米、菜籽油、猪肉、鸡蛋、草鱼、青菜、西红柿、牛奶及快餐等9种食品,分别代表居民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需消费的粮、油、肉、蛋、水产品、蔬菜、奶制品等食品及外出饮食。对三城市2004年7月上旬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在9种食品价格比较中,上海的快餐价格最贵,以8元/份的价格遥遥领先,是南京的2倍,猪肉价格也以18.6元/千克位居第一。三城市食品类价格综合指数依次为:上海120.6,杭州100,南京最低91.5。由此推断。上海食品类价格最高,杭州第二,南京的食品价格最便宜。

    交通费南京排行第二

    上海的交通费用相对于其他城市显得高不可攀。首先是高昂的牌照费让上海人的交通费用远远超出其他城市。如今汽车价格不再令人咋舌,但高昂的牌照费却成为私家车普及的拦路虎。在取消牌照费的城市中,杭州、南京基本上只收取上牌成本费。其次是出租车费上海仍居首位。若按5公里行程计算,出租车费从高到低的排列为:上海14元、杭州12元、南京11.8元。其三是停车费,上海同样当仁不让,每次10元,是杭州4元/次的2.5倍,南京市为6元/次。位居第二。

    其他几项交通费比较接近。作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车的票价,南京最低,普通车和空调车分别为0.7元和1.4元,低于杭州和上海。汽油作为国家调控商品,价格相差不大,以7月上旬93#汽油为例,上海的3.46元/升为最高,南京的3.39元/升为最低。

    居家生活费南京最低

    百姓家庭居家生活离不开水、电、燃料的开支,富裕起来的居民家庭消费单子的面孔更是日新月异,家政、物业管理、通信等费用支出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通过水、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保姆费、物业管理费、电话月租费等7个项目综合计算的居家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海122.9,居于最高位置,杭州第二100。南京最低为95.4。

    各项分类收费标准高低不一。上海收费最高的有:电价、保姆费、固定电话月租费、物业管理费。尤其物业管理费,上海是其他城市2至5倍以上,保姆费也是南京的2陪,杭州液化石油气价格最高,南京居家生活费最低。

教育费用南京居中

    三城市教育费价格比较单位:元

教育费名称
规格等级
计量单位
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
学杂费
小学杂费
学期
50
70
100
初中杂费

民办初中

普通高中
学期

学期

学期
80

5500(限价)

900
100

1800-7200

800
130

4000-9000

600

  随着人才竞争日显突出,人们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城市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费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必须开支的一项费用。在公办学校中,由于小学、初中属于义务制普及教育,学杂费基本上由政府包揽,收费标准较低,其中杭州高于上海和南京;普通高中各地差距较大,南京居中。随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家庭生活的层次逐渐拉开,一部分家庭不再满足于一般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批投入高、规模大、硬件设施好的学校应运而生,收费标准也与普通中学拉开了档次,杭州民办初中学杂费以4000元/学期起步最高可达9000元/学期,收费标准在三城市中遥遥领先。南京以1800元-7000元/学期的收费标准紧随其后,上海的最高限价为5500元/学期。

南京房价收入比最高

    统计发现,三城市居民居住面积的大小和收入水平基本呈正相阶梯式排列,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住房面积比不超过一倍。南京作为三城市中人均消费支出最低城市,其居住消费比重却高达12.1%,居三城市之首。而上海因水、电、燃料价格水平这块刚性消费在三城市中占首位,故其所占比重也高达11.6%,居第二位。而杭州居住支出比重为9.9%,明显低于南京和上海,居住消费成本明显低于上海和南京。

    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夏德智认为,作为三城市中人均消费支出最低的城市,南京居住消费却居首位,其主要原因是南京人房价收入比过高。以最近的统计数据为例,前三季度南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562.61元,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依然排倒数第五位,同去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但前三季度南京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11.85:1,明显高于上海和杭州,而今年上半年仅为10:1,去年是9.2:1。在吃、穿、行、学等各方面费相对最低的情况下,南京高昂的居住消费显得“一枝独秀”。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曾经在宁指出,房产投资的增长如果保持在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1倍左右的比例是比较合适的。而数据显示,南京房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是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3倍-5倍。同时,南京房价的涨幅更是令人惊讶,达到了17.7%,排名全国第二。中房指数研究院南京研究员前不久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被调查市民认为,目前南京房价与收入比过高,房价存在一定泡沫。

专家点评

过高房价容易引发人才流失

    南京市统计局夏德智副局长透露,目前南京600多万人口中,流动人口就有100万左右,价格水平、消费水平在三大城市中相对最低,南京无疑是较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夏局长同时还指出,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某些低生活成本,如今外来人口定居某个城市时,除了收入,考虑最多的就是房价。据了解,一方面是房价的持续升温,另一方面是就业薪水始终低迷,使得不少想来南京创业的大学生及高学人员,面对无法承受的高昂房价备受煎熬。几乎所有的在宁大学毕业生都表示,居住成本约占整个生存成本三分之一,若想买一套住房更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需要终其一生去换取一套住房,因此选择离开,不少人去了苏州、无锡,这些苏南城市居民收入明显比南京高出一截,房价却只有南京的一半左右。大学生因房价过高而离去,实际波及的是企业人才储备力量的减弱。

    不可否认,南京相对较低的生存成本对吸引人才贡献多多,与此同时,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指出,外来创业人员在最初考虑了生存成本后,还有经济成本、市场规范、人文素质、交通便利等因素。南京浓郁的科教人文氛围是一大亮点,但营经济的相对缺失是南京的硬伤。今年《福布斯》在中国首次进行的2004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前10位为杭州、宁波、大连、上海、温州、北京、苏州、无锡、绍兴和深圳。尽管这种排名非议众多,但评判标准着重突出对私营资本的关注,尤其倾向于适合私营资本创业和投资城市考虑,有一定参考性。无独有偶,今年五月份中科院出具的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十大城市中,南京同样落榜。未来几年内南京民营经济要有明显起色的话,南京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将在低生活成本之上再添重量级砝码。

南京一只脚迈进小康门槛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城市贫困和富裕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根据这个标准,除南京市恩格尔系数为40.4%,略超出40%富裕区外,杭州、上海均已到达富裕程度,南京正处在小康与富裕之间。

    居民富裕程度还可以从交通通信、娱乐教育这块软性消费所占比重看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手机使用率大幅提高及出门打的已不再是奢侈行为,交通通信支出比重越高的城市相对来说也越富裕,但这方面南京比重最低,仅为8.5%,杭州和上海分别为9.2%和11.4%。生活富裕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数娱乐教育支出比重,南京同样最低,只有8.2%,杭州则高达9.9%。专家指出,对于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占五成以上的教育费支出呈现很强的刚性。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更多的居民已认识到教育应从孩子抓起,一些在职、下岗人员,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也在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成为居民热衷投资领域,也为教育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提高推波助澜。尤其低收入户用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教育费在生存和生活成本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