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张家旧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09:46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逍遥津

  怀恋堂姐

  11月12日,记者找到老张家的一个后代张煦和,一提到张家四姐妹,张煦和陷入了沉思。几位堂姐的音容相貌还时常出现在他的眼前。自从上个世纪初,张武龄带着一家老小搬出合肥以后,其子孙来合肥的时间越来越少。

  大姐元和、二姐允和、三姐兆和还在世时,合肥的老张家只有张煦和还经常到北京去串串门,看看她们。张煦和说:“几个堂姐一见到我,还经常念叨着老家的人和事。”张煦和很怀恋几位堂姐,虽然四姐充和还健在,但见面的机会很少了。三姐兆和很喜欢喝家乡的绿茶,每年春茶上市时,张煦和总会买几斤雨前茶,并亲自送到北京送给她,送茶是名,只是想找机会去看看她。

  张煦和是合肥市群艺馆的美术师,与四姐妹是堂姐弟。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我经常到北京去,几位姐姐就都聚到三姐兆和家。一次我们单位编印了一本《合肥歌谣集》,我带了一本送给三姐,她拿到手翻了翻,很快就背出其中几首:‘小板凳四条腿,奶奶杀鸡我捉腿……’并对我说,书中很多歌谣她都会背诵,读了这些歌谣,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真是奇怪,这么多年了!我问她是从什么地方学的,她说是小时候奶奶教她的。

  四姐充和一听人说话带有徽音,就说:“我们是老乡,我是合肥人,后半辈子在北京,口音是半精(北京)半肥(合肥)。”她已经90多岁了,满头银丝,但保养得相当好,脸色白里透红,很干净,皮肤很光滑;如果拍特写的话,肯定会有许多人误以为那是位少妇。老太太虽然22个月大时就随全家由合肥搬到了上海,后来又长期在苏州、上海学习、工作,但她的吴侬软语似乎并不灵光;自1956年至今,她在北京已生活了45年,普通话始终夹杂着合肥口音。

  苏州名门合肥老张家

  上个世纪初的老张家在合肥是个名门贵族。其声名最显赫者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平叛太平天国起义的淮军第二号人物,可能是因为参与镇压过农民起义,老张家的后代很少有人提起。

  到了张武龄时代,张家在合肥已经有良田万亩,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由于受近现代新思潮的影响,张武龄嫌自己名字太封建,自改名为冀牖,又叫吉友。最初,他想投资办实业,因不知如何经营,遂迁居苏州,独资创办乐益女中。凡贫寒人家和工人女儿,一律不收学费。聘用教师也不拘一格,教师中有几个著名共产党人,张闻天、侯绍裘、匡亚明等都先后在乐益女中任过教。与张树声叱咤中国近代史不同,张武龄一改张家世代从政的传统,变成了一名淡薄名利、一个专情于笔墨纸砚的文弱书生。不过,令他骄傲的是,其膝下儿女个个都有出息,而其四位女儿更是个个相貌出众,品学兼佳,各有所长。叶圣陶曾经感慨地说:“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武龄有4女6子,4个姐妹乃4朵奇葩。张家的女子,每人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长女元和,精昆曲,其夫顾传玠为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次女允和,擅诗书格律,夫周有光为语言学家;三女兆和为名编辑,夫为一代文豪沈从文;四女充和通书法,执教于耶鲁大学,夫为汉学家傅汉斯。几个弟弟分别是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有意思的是,父亲将女孩儿们的名字都带上了腿儿,意味着女大不中留。男孩们的名字,均有象征着家族的宝盖头,但这并不妨碍父亲对女儿宠爱有加。

  张家四小姐

  说到近代中国知识女性,不得不提到张家四小姐,在文化界她们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父亲。1999年,允和出版了《张家旧事》,她们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琐事引起很多人关注。

  二姐张允和说自己属大器晚成,“晚”到90岁时才“成”。1999年她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一时甚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她还常在中央电视台上露面,语言俏皮,举止又有戏剧味,观众都说她是个“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还有光!”

  在张家姊妹中,年轻时允和是最顽皮的,人送外号“顽皮大王”,性格开朗活跃,腿勤、手急、眼快、话多。允和12岁就熟读了唐诗、宋词,尤其爱读司马迁的《史记》。小小年纪就口口声声“讨厌汉高祖,喜欢项羽,有气派。”一次父亲看到她又在书房翻书,便抚着她的头问:“小二毛,你顶喜欢什么人的诗?”允和脱口而出:“纳兰性德。”父亲很奇怪:“为什么喜欢他的?”允和振振有辞:“他的诗有真感情,动人,文字绮丽。”后来出版的《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允和、充和姐妹双列其中。提及张允和,称她的诗“有风骨、有神韵,情致浓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细腻,又透出一种阳刚气。”

  受父亲的影响,张家四小姐都喜欢昆曲。《昆曲日记》中还记载了“张氏四兰”热爱、弘扬昆曲的趣事:大姐张元和刚结婚不久,唱过一出《琵琶记·盘夫》,以至有曲友说张元和刚做新娘子就“盘夫”了。小妹张充和目前在美国耶鲁、哈佛等22所大学教授昆曲,宣扬中国文化。开始是“孤军奋战”,不,而是一人战斗,最初几次演出时,自己先录音笛子,表演时放送,化妆麻烦更大,没有人为她梳大头,就自己做好“软大头”,自己剪贴片,用游泳用的紧橡皮帽吊眉。充和还培养女儿傅爱玛唱昆曲,女儿九岁登台,“母女二人有时你吹我唱,有时我唱你吹,很是有趣。”

  《张家旧事》中提及童年接受现代教育略有不同的是,作为张家第四个姑娘,充和自小过继给二祖母当孙女,来到合肥,直到16岁祖母过世后,她才返回自家。5岁起,二祖母开始给她请家庭教师,教授古文、经书、诗词等。第一个老师是一位举人,授课内容十分古板,完全为应试之需。二祖母不满意,就请来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学家朱谟钦,他曾经做过吴昌硕的学生,大材小用来当家教,而且只教这一名女学生。充和跟朱老师一直学习至16岁。每天早8点到晚5点,先背书,然后练习写字,从楷书到隶书。“他教得非常好。教我读史书,学习给古文做标点,读《古文观止》等。后来有人说,在张家四小姐中,“充和的古文功底是最好的,她长于昆曲,通音律,能度曲,工诗词。一生临池不辍,隶、草、行、楷皆擅,偶涉丹青。”

  水和《水》

  女人如水!少年时代,这些水做的张家四姐妹成立了“水社”,还有社刊《水》,发表自己稚嫩的作品。从此,一泓清水浸润了近70年的岁月。张家的兄弟们创办了另一本刊物《九如巷》,后《水》实力日渐雄厚,《九如巷》的成员们也被拉拢了过来。《水》每月一期,共出了25期。后来,由于张家10姐弟天各一方,《水》停刊了。

  1995年,张允和先生决定将《水》复刊,10月28日,向海内外的张氏家族成员发出了一封约稿信,给五弟的信开头是“最最亲爱的小五狗……”

  1996年2月,《水》的复刊号第一期正式出版,总共印了25份,除了十姊弟或后代外,只给了几个最亲近的朋友。前几期的组稿、编辑、电脑打印工作都是由允和承担的,她自封为主编,封三妹这个老资格的大编辑为副主编。老出版家范用称此为“世界之最”,最小的刊物,最老的主编。张允和感觉良好,说自己是“三自”,即自鸣得意、自得其乐、自命不凡。

  复刊词说:“70年前,我们张家姐妹兄弟,组织了小小的刊物叫《水》。那时我们年少,喜欢水的德行,正如沈家二哥(从文)说过:‘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如今,我们的“如花岁月”都过去了。但是,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我们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我们像细水长流的水一样,由点点滴滴,流到小河,流到大江,汇入汪洋大海。”

  张树声其人

  张树声,字振轩,合肥人。咸丰三年(1853年)起,以廪生办团练,在皖北对抗太平军与捻军,后奉命守芜湖,调赴无为驻防,迁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随李鸿章至沪,率部同太平军作战。十一年,署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光绪五年(1879年),授贵州巡抚,后握两广总督大权。八年,署理直隶总督,因迅速出兵朝鲜,挫败日本利用“壬午兵变”控制朝鲜的阴谋。次年,署理北洋通商大臣,回任两广总督。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以备战不力,革职留任。不久病逝。

  文/本报记者 万家兵
张家旧事(组图)
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合影。

张家旧事(组图)
张允和

张家旧事(组图)
张武龄(来源:逍遥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