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评论:语言暴力何以成为小学生的最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15:45 红网 | ||||||||
作者:高福生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15日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见11月16日《三湘都市报》报道)
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现象却呈上升趋势。去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汪宗惠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其间汪宗惠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前不久,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教师用选举差生的方法来惩治调皮学生,并对他们用“猪”、“人渣”等词语来“激发自尊心”,结果使得学生纷纷转学、休学和离家出走…… 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也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也是素质教育的悲哀!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于教师而言,不“体罚”学生可以做到,而不“心罚”学生,有时并不那么容易做到。笔者认为,有三类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忌语”:一是话题涉及到家庭、父母时,不可使用“缺少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带有讽刺或鄙视的语言;二是不要对孩子的本性妄下结论,诸如“天生就是个蠢才”、“一辈子没有出息”等;三是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如“你比猪还笨”、“你简直不是人”、“我像你这样早就跳楼了”等。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诸如此类至理名言不少教师都耳熟能详,在课堂上也阐述得头头是道,缘何事到临头却频频丧失理智,极尽言语讽刺侮辱之能事,将“心罚”这把不带血的“尖刀”毫不留情地捅向学生稚嫩的心窝?这一方面凸现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低下,心理健康欠佳,另一方面也说明应试教育还在一些学校大有市场。当“望生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当学生成绩成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生”便成了少数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一旦这些学生犯错,在目前“体罚”不准也不能的情况下,“心罚”便成了一些教师对学生施暴的“首选”。 由此可见,清除“语言暴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教育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教师忌语”,把此列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和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远离校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