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施琅修浮桥顺济二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02:14 东南早报

  金庸笔下的《鹿鼎记》中,施琅将军还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记者统计一下,总共50回的小说中,有12回提到施琅。昨日上午,市区出土一块石碑,碑上记载———

  早报讯(记者谢伟端颜鹏文/图)昨日上午,市区石笋公园在施工中挖出一块康熙年间的石碑。石碑上的字至今依然十分清晰,上面记载着施琅在平定台湾之后主持募捐修西桥、南桥(现浮桥和顺济旧桥)的事迹。

  收复台湾的功臣———施琅

  正说话间,亲兵来报,说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来拜。……索额图道:“老施本来是郑成功部下大将,后来郑成功疑心他要反,要拿他,却给他逃走了,郑成功气不过,将他的父母妻儿都……”说着右掌向左挥动,作个杀头的姿势,又道:“这人打水战是有一手的,降了大清之后,曾跟郑成功打过一仗,居然将郑成功打败了。”———《鹿鼎记》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施琅再次降清。他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

  康熙点头道:“施政以不扰民为先。百姓既然在台湾安居乐业,强要他们迁入内地,实是大大扰民。

  朝中大臣不明台湾实情,妄发议论,险些误了大事。你和施琅力加劝谏,功劳不小。”———《鹿鼎记》

  金庸小说中这段描写真实地记述了这样一个史实,施琅曾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的“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错误意见,上疏奏请清政府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可以说,他对中国保有台湾的领土主权完整,是相当有贡献的。

  康熙道,“施琅上奏,说道台湾台风为灾,平地水深四尺,百姓房屋损坏,家破人亡,灾情很重。”———《鹿鼎记》

  施琅后来官封靖海侯,长驻泉州。辞世后葬于惠安。他在泉州勤政爱民,造桥修路,德被甚广。他的二儿子施世纶,正是长篇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角,一样是个廉洁秉公的清官。可以说,《鹿鼎记》中的施琅,虽然只是个小说中的人物,却也折射出了这位真实历史人物的光辉一面。

  石碑的发现,将给这部小说予更多的历史佐证。

  石碑出土

  前日夜间,为了迎接今年12月鲤城区承办的泉州旅游节,位于接官亭边的石笋公园正在紧张施工中。在公园内的一大片空地上,工作人员正准备在这里建一个戏台,突然,一块大石头从施工的土中露出一角,上面依稀还有文字。“不会是文物吧?”有经验的工头急忙喊停……

  昨日上午,记者接到读者报料,石笋公园刚刚挖出一个大石碑。10时许,记者赶到现场。石笋公园接官亭旁边的一条小路上,刚被挖起的石碑就横躺在路上。这石碑长3米多,宽约1.3米,厚约0.6米。石碑的部分边角已经磨损,碑上的部分文字被侵蚀,部分文字填进了沙土,看不出字的脉络。但仍有不少字依稀可辨。石碑的上部雕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

  就在离横躺的石碑约30米处有一个大坑。一位热心的当地居民指点记者,说石碑就是从那个坑里挖出来的。

  正在看守石碑的一位72岁的老婆婆告诉记者,石碑是从原颜姓祠堂所在地挖出的。她说,她从小就生长在当地。颜氏祠堂往西方向有黄姓祠堂,往东有周姓祠堂。她的祖先说过,当初修桥时,这几个姓都出过力。

  记者寻找了一个下午都未见周姓和黄姓祠堂。附近的老人说,祠堂现在已经不在。他们说,石碑在他们小时候还在地面上。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石笋公园附近修建防洪堤,石碑随即在施工中被掩埋。

  记者看到,坑的面积有20多平方米,坑内还有很多乱石。工人介绍说,前日晚,他们用挖土机等工具在开挖戏台旁边的地基时,发现了那个石碑。后来,工人小心翼翼地刨开石碑旁边的石头和沙土,将石碑抬出。工人见石碑上的字迹都被沙土填上,看不清楚,就使用各种方式将沙土挖出,并把石碑清洗一番。

  石碑完全出土是昨日上午的事。工人将石碑搬到路边,大家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洗出石碑上的字来。最早有人想到用刷子刷,刷去了表面的一些泥灰后,部分字还是没显出来,后来又抹上水,字迹渐渐清楚了。另外还有落款的几行小字,实在辨不出来,有工人灵机一动,找来石灰铺上,依稀又能读出几个。

  石碑记载施琅修桥

  经过多人辨别,石碑上的正文大略是“康熙癸亥,少保将军靖海侯施公平台湾。旋即捐……西桥。郡城南桥以次告竣……将军捐俸千两并集绅士共成盛举。兴于丁卯年四月,成于戊辰年八月。勒志。功德永垂不朽”。正文以大字号楷体书写。正文右侧用较小的字记录当初共同捐资修桥的绅士名流名字。这些人有举人、贡生、生员等。他们中有姓黄、周、颜、许、施、李、粘等各姓。

  我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唐先生闻讯也赶到了现场,他仔细辨认后认为,该碑应该立于清朝康熙年间,正是施琅主持修建两座桥后树起的纪念碑。

  据史料记载,施琅在1683年平台后不久回福建,主持了福建不少大型土木工程。如重修厦门普照寺(现南普陀寺)泉州浮桥、顺济桥等。经记者查询,施琅平台是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癸亥),施琅修桥“兴于丁卯年四月,成于戊辰年八月”,修桥时间应是在平台后四五年间。泉州市文管中心唐先生介绍说,石碑上所称的“西桥”是浮桥,“南桥”是现顺济旧桥。两桥在北宋和南宋期间建造。至清朝康熙年间,两桥都出现磨损。施琅将军捐银子,并募捐主持修两桥。共同出资的举人、贡生、生员等,也是当初当地的头面人物。尽管捐资人姓名已基本上无法辨认。但据唐先生猜测,修桥是在施琅平台后几年,捐资人中的部分人很有可能就是参与平台的将士。

  两桥连接两重镇

  唐先生介绍说,泉州历史上有四座桥梁意义重大。它们是: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浮桥。浮桥和顺济桥在当时是沿江两岸交往的交通要道。

  石碑附近的老年人向记者讲述桥两岸的繁华历史。石碑附近有两条街,叫黄甲街和山川坛。特别是黄甲街成于晋朝(当初称为“瀛边”),发展于隋唐(称“通济”),兴于宋朝(始称“黄甲街”)。这两条街是古泉州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那里有造船、水车、马桶等生产作坊。而对面的浮桥是有名的商业街,自古兴盛,民国(仍与中山路并驾齐驱)之后才渐衰。当时,黄甲街和山川坛生产出来的东西,要通过浮桥的商业街销售给国内南来的商贾,并销售到南洋等世界各地。关于当地的兴盛情况,临漳门内的史料有印证。

  清朝时期,黄甲街和山川街仍盛极一时。能在那两条街上买店面的人都是有名的富商和绅士。清康熙年间,浮桥和顺济桥年久失修,影响两岸经贸。施琅来福建后,就主持修桥。

  围观的许多当地居民看到碑文后都啧啧称赞,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他现在才知道原来他小时候还在走的顺济旧桥和浮桥,竟是施琅将军在清朝时修的。

  博物馆将予收藏

  唐先生说,石碑于旅游节前在石笋公园出土,将大大提升石笋公园的文化内涵。石碑本身见证历史,他将与泉州市博物馆联系,商讨如何处理石碑。他猜测挖出石碑的坑内还有其他文物,如果不妥善挖掘,文物将受到破坏。他建议政府部门采取妥善措施在大坑处继续开挖。

  泉州市博物馆一位负责收集施琅文物的范先生在听说挖出施琅募捐修桥的石碑后非常兴奋。他说,目前,泉州市内与施琅有关的文物非常紧缺,对任何与施琅有关的文物博物馆都非常有兴趣。今日一早,博物馆将派专人到现场去查看石碑,之后将采取措施保护石碑。

  还有村民建议,这块碑应该及早树起来,就立于旧浮桥边,让金庸先生来访时也看一看。也许,他看到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存留下来的真实文物后,会别有一番感受呢,说不定还会改编《鹿鼎记》。--99,,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