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都是医疗体制改革误区惹的祸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1:31 南方都市报

  作者:阿诤

  据《信息时报》报道:“我国近四成病人因医疗费用高涨未就诊”,这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网民们愤懑的呐喊(不到12个小时已有1000多条评论)。不过,令人稍稍感到欣慰的是,信息是卫生部信息中心发布的,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而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讨会上,竟有官员作出这样的判断:目前中国除了少数
贫困家庭外,大多数家庭都能支付得起门诊费用。当时就有人提议:在场的都算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如果认为门诊费用太贵,请举手。结果在场的中国人无一例外地全都举了手。所以,庆幸如今有了这样权威的说法,我们就可实事求是地来分析一些问题了。

  记得前些年《参考消息》曾登过一篇文章,讨论的是在新加坡,华人为什么寿命更长一些——比起其他族裔的新加坡人,华人更愿意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去看医生。该文于是假设,可能在“自然”(没有外界经济的、社会的压力)的情况下,华人内心里都是愿意去看病的。可现在高达40%的中国人有病不去看,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糟糕的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和医药体制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小康社会的拦路虎。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是“可及性”问题,论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绝对数和人均拥有数,中国在世界上应属中游。但是,老百姓能否去医院看病,就是上述的“可及性”以及背后理念中的“公平性”问题,已经为国际组织所诟病,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排名居然只能到倒数第几中去找。

  问题的关键是,始于上个世纪后期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以“减轻政府负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政府或财政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缺位——为第一目标,于是有关部门就开始大力推行医药体制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要把医疗和药品都变成一种“买卖”。

  众所周知,医药体制有两个特点:其一,它针对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其二,这种需要不是患者能说了算的,有什么需要是医生说了算。所以,医药行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在这个问题上搞“产业化”、“市场化”,实在是需要极为周全的考虑,否则很容易失去公平性。

  改革本来应该让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受益。但1994年开始的医疗制度改革实际上是非常片面和狭窄的,仅仅是针对了城镇职工,而把广大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村居民排除在外。正是这种“产业化”、“市场化”的误区,造成了今天“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的尴尬局面。

  中国有个成语故事可以与新加坡的研究互为印证,说明中国人对小病和及早看医生的重视。这个故事就是“讳疾忌医”,说的是扁鹊三见齐王,都说他有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齐王不信。后来齐王扛不住了,再去找扁鹊,大夫却躲起来了,托人带话给齐王,说得小病的时候你不听我的,现在你已经演变成大病,病入骨髓,无药可救。看来,大病都是由小病积累起来、发展过来的,现在40%的中国人齐齐学齐王,非所愿也,实无奈也。

  但愿有一个能够惠及全国老百姓(不管姓“农”还是“非农”)的基本医疗制度,使中国的老百姓再不被迫“讳疾忌医”。

  应该是猛醒,应该是改弦易辙的时候了。但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再不“讳疾忌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