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西省农业战线“三个20%”的报告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2:13 大江网-江西日报

  稻黄果熟,大地满是秋收的喜悦,赣鄱遍布和煦的阳光。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今年,预计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000元,较上年增长22.82%。在这个高增长背后,除了中央和省里规定的各项政策直补以及市场价格因素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无疑挑了大梁。

  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种养殖”的重大战略,提出的“力争三年内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的目标,已成为各地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和大手笔。

  沃土生“金”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六山一水两分田”的江西,山、水、田都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希望,全省60%的山地丘陵上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战场。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省农业厅下发了《全省经济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将5万多份技术资料分发到乡镇村组;继而,省农业厅又进一步提出了“山上建银行,果业挑大梁”、冬季果园开发及冬季蔬菜生产等意见。

  由省经济作物局推广的科技示范点遍布全省:彭泽、九江、都昌等产棉大县,建立了重大技术推广示范点;永修、金溪等12县,建立了早熟梨示范点;于都,建立了冬季农业示范点;赣东北,建立了枣树品种示范点。

  惠农政策引导和激发起了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极大热情,赣南脐橙、南丰蜜橘、梨树新增面积50万亩,产量大增,蔬菜、西瓜等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据省经济作物局局长程锦预测,今年全省经济作物在种植面积仅增1.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产值可增加21.1亿元,增幅达到10多个百分点,可为全省农民人均增加35元纯收入!

  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上下功夫。

  尽管今年春季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饲料价格上升给我省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由于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市场化稳步推进,畜禽产业仍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规模养殖户新增20%,新增万头猪场30多个,奶牛等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增加180多个。仅牧业产值预计可达330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49元。

  经济作物“六增三减二平”的总体态势,令农民对现代高效农业产生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农民加速发展增收产业的信心!实践证明,发展粮食生产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并行不悖的。

  水中捞“银”

  赣鄱秀水,不仅为“后花园”建设增色,而且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走进环鄱阳湖区,山塘河库星罗棋布、鄱湖浩渺无际,随处是鱼跃、虾跳、蟹爬的喜人景象,走到哪里,哪里就能见到成群的鹅鸭悠游。据介绍,目前全省一批市县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数县一板块”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产优势产业格局。瑞金的鳗鱼、都昌的珍珠、进贤的河蟹实现了单个产品产值超亿元;彭泽和南昌县的彭泽鲫、余干的乌鱼等9个产品产值达5000万元……据统计,全省92%的珍珠、77%的河蟹、74%的虾类产品、51%的鳜鱼、40%的彭泽鲫产量都集中在环鄱阳湖区优势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区;南昌县、丰城、樟树、临川、遂川、兴国、大余等10个重点县的水禽饲养量几乎占全省总量的60%。

  外向型特色水面养殖业初具规模,江西红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趁势而上,和九江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南昌小蓝禽蛋批发市场等专业化市场一起,对我省水面养殖业形成了推波助澜之势……目前,全省已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93家,水禽加工企业450家。预计今年我省水产品出口创汇将突破6000万美元,实现水产品出口创汇的历史性突破。

  记者在都昌了解到,该县珍珠、龙虾等水产品跨出国门,远销日本、美国等地。仅今年上半年,该县水产品销售就使农民人均增收80多元。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水面养殖面积近540万亩,产量104.5万吨。水面养殖业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是最有潜力、成效最好的产业之一,更是基础性资源配置最优的产业之一。今年,全省渔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4113元,比去年增加500元。

  “阳光工程”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石庆华认为,农村的出路,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出现与发展;劳动力输出,不仅能为这一契机创造条件,而且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有3200万农村人口的江西产生出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一技之长的现状,今年,我省根据农业部等6部委的有关精神,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目的:不仅要把剩余劳动力输送出去,而且要输送优质的、有竞争能力的劳动力;不仅要让农民在沿海发达地区赚到钱,而且要通过他们将城镇化、工业化的种子,更迅疾地吹拂到家乡的土地上。

  财政并不宽裕的我省,为“阳光工程”拨出1200万元专款,全省成立了212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为方便农民学习,培训基地设到乡镇、村里。玉山县让“机器流动、老师流动、教室流动”,先后在岩瑞、四股桥、临湖等乡镇办班。一位乡干部称:这是把技术送到家门口,把致富信息带进村,架起了农民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德安、高安等县市对参训的农民实行“五免一包”———免培训费用、住宿费、水电费、伙食费、边远乡镇学员往返车费,包合格受训学员就业!

  其中,尤其让农民兴奋的激励措施,是有关部门“市场+订单+培训+就业”的培训模式。培训一个上岗一个;培训一批转移一批。经过订单式培训,今年有10多万名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大多数得以顺利就业。

  一批批农民走向城市,进入工厂,在生产线上接受现代工业大潮的洗礼;一块块土地流转到种养能人的手中,农业科技和机械化耕作迅速推广,农业规模经营迸发出喜人的规模效应。党的一项项富民政策,就像力大无比的巨手,为广大农民推开了一扇扇通往富裕生活的大门。

  (本报记者 杨敏 宋海峰 何宝庆 大江网-江西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