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套该不该到高校免费发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4:46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难道宣传预防艾滋病非要发安全套?这会不会被认为是在鼓励性行为?在23日举行的北京海淀区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上,海淀区卫生局宣传员带来的2500只免费安全套因为校方的拒绝,而没有在北大、清华两所高校顺利发放(见今日本报A17版)。 编者:据我所知,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对卫生部门在其校园里发放安全套持欢迎态度。这次,北大、清华却不“领情”,大家怎么看?
彭志刚(市民):我为北大、清华的拒绝叫好!社会的风气如何改变也不能吹进学校中来,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诚然,大学生已经成人,可这样简单发放“套套”却是形式主义,忘记我国的传统和含蓄。如果校方不拒绝,那就等于鼓励学生们性开放,岂不更“乱套”! 林平顺(职员):一点不错。北大、清华拒绝校园发放安全套,并不会影响学生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但却可以有效避免给人造成学校变相认同大学生性行为的误会。所以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牛气,而是基于利弊权衡之后所做出一种务实的选择。这种做法,彰显了北大、清华在防止艾滋病蔓延问题上,不跟风、不媚俗的科学理性。 李义武(职员):这就叫“不媚俗”?其实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早已是存在已久的事实。在校园里免费散发安全套,即使是起不到实际作用,也是一种提醒,一种教育。安全套进校园,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们去发生性行为,而是提醒他们,不管如何,要把预防艾滋病、性病放在首位,要把使用安全套作为一种观念。 舒圣祥(注册会计师):对安全套讳莫如深固然是落后,可“套”不离口也未必就是进步。发放安全套对于防艾宣传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意义。防艾宣传实质上的意义,应该在于艾滋病知识的传播。防艾宣传何必老一“套”呢? 崔建民(打工者):说得好!宣传防艾根本不必发“套套”,只需要给大家讲清性乱及艾滋病的危害,并让大家知道防艾办法即可。如果一搞活动就发“套套”,本来洁身自好的人,没准儿“套套”在手也会有恃无恐了! 沈河(职员):呵呵,崔先生多虑了。大学生虽然还在读书,但都已是成年人,成年人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换句话说,如果大学生确实想做什么的话,即使不发放安全套他也会去做的。所以,发放安全套不是鼓励学生性行为,而是一种善意的提示,就是注意安全。 郭庆海(自由撰稿人):其实,大学里的性行为早已不是有与没有的问题,而只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不允许公开发放避孕套,显然是立足于一个假设,即大学里没有性行为或者是今后不会发生性行为,说好听些,这叫掩耳盗铃! 编者:各位唇枪舌剑,也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过我倒是更想听听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意见。 王纪旺(大学生):我不赞同北大、清华的做法。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即便发放安全套他们也不会就轻率地理解为这是学校在提倡他们去进行性行为,而是意识到这只是一种“防艾”的宣传手段罢了,无关其他。学校不能老是把大学生当孩子“养”。 谢焕权(大学生):我也不认为在校园里免费发放安全套就是在“鼓励性行为”。但校方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我认为如果学校能在学生中就此事做个调查,听听学生的看法再做处理会更好。 黄新慧(教师):二位同学要知道中国是个传统的国家,依我看,在这方面传统一点也没什么错。更何况宣传形式有多种,没必要非要用发安全套这一种“露骨”的做法。 王军荣(教师):我只说一句:据资料显示,大学校园中已发现有艾滋病感染者。我相信高校管理者不会不知道。 李伟锋(教育工作者):知道又咋样?现在满大街都是卖性用品的,有需要完全不用担心买不到,何必要当街或到大学里发放。有些人热衷于到这儿发、到那儿派,有作秀的成分。 编者:呵呵,看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啊,那么,我们还是把新闻里的一位高校教师所说的话作为结束语吧。“宣传是目的,形式并不重要。”这位教师说,在学校公开发放安全套其实是让学校陷入两难境地,拒绝会让大家说学校保守封闭:连大学都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怎能奢求其他人参与支持呢?但他个人也并不是很赞同这种方式,他认为,宣传安全套可防艾,并不需要给每个人发一只安全套。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