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钟鼓篇:一“涨”一“降”耐人寻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9:0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据新华社11月23日报道,目前生育一个孩子的费用较之20年前涨了100倍多。据妇产科专家介绍,在北京,上个世纪80年代生个孩子要四五十元,90年代则要两三千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元。在上海,“1万多元生个孩子不算高消费”。

  这条消息讲的是生孩子的费用,实际上,其它医疗费用又何尝不是打着滚儿地涨了上去?

  有人比喻,过去,一个农民卖一头猪就可以到医院做个手术,但现在则要卖房子了。有的农民生了大病,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今天在农村,谁家要是有人得了大病,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很可能要致贫返贫,甚至倾家荡产。据卫生部最新的调查结果,在近十年来,我国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持续增加,但因经济困难未治疗者的比例接近四成。事实上,一部分人看不起病已经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

  问题还不止于此。医疗费用是打着滚儿地涨了上去,那么,医疗服务的质量是否也“水涨船高”了呢?11月23日的《北京晨报》上刚好有一条我国护士严重短缺,目前甚至达不到26年前的配置标准,我国每千人口的护士人数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因为护士短缺,在一些医院,护士长每天早晨一睁眼,就盘算着今天能有几个护士可用。有护士长坦言,现在跟26年前相比,病人治疗量大、治疗手段多,往往要求也高,可是我们连26年前护理量低时的标准都没达到。因为护理不力,还导致了“伤腿好了、好腿坏了”的事情发生,即有的老人骨折住了两个月医院,两个月后伤腿好了,可另一条好腿却因为长时间不运动而肌肉萎缩,走不了路了。专家说,一些细微的病情、病人的反应,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能够察觉出来,但家属和护工往往不能察觉,很有可能耽误了治疗,甚至酿成大错。然而没有护士,这些又从何说起?

  一条消息讲的是医疗费用涨上去,一条消息讲的是服务质量降下来,两条消息放在一起,其反差确实发人深省。

  我们不是业内人士,不知道“涨”的道理,也不知道“降”的原因,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一“涨”一“降”并存于医疗行业,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