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人 你从哪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10:05 时代信报

  去年12月28日,国内现存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重庆湖广会馆启动修复。到2005年10月,湖广会馆核心 区“复活”,将再现明末清初时的辉煌。

  据记载,民末清初,久经战乱的四川、重庆,仅残存不到60万人口。经大规模移民,至1812年人口已达220 0万。据称,目前80%以上的重庆居民都是移民的后裔。历史上的这次大移民影响了川渝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不仅促进了 川渝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而且对川
渝地区的人文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从“湖广填四川”开始,组织系列报道,追寻那些被遗忘的往事,探索川渝作为移民城市的文化渊源。

  信报主笔李蔷信报记者周昕欣/文 信报记者张秀良

  几年前,一位挪威作家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苏菲的日记》。书里,苏菲,一位14岁的小女孩,有一天看着窗 外的景色,突然说:Wherearewefrom,andwhereto?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苏菲不知道,当她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在思考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了。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它。

  那么,我从哪里来?就在刚才,夜阑人静,看着窗外霓虹闪烁,嘉陵江水静静流淌,远处黄花园大桥上车流穿梭,已 经过了苏菲年龄的记者,突然发出了苏菲式的提问。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辈经常这样说:我们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我们的祖籍,在湖北麻城孝感乡。可后来到成都, 姑妈又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来自广东梅县,我的曾祖父讲粤语。由于年代久远,若干传说已经难以考证,并且在父辈们的记忆 中变了形。作为移民的后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这些问题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令人着迷。“湖广填四川”

  民间一般传说“湖广填四川”,主要是因为张献忠起义,在四川境内杀人如麻,引起人口锐减,四川巡抚张得地多次 上奏朝廷,请求清政府移民入川。于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一说康熙十年即公元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 但这种说法,有失公允。实际上,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合力的结果。不过,明清之际改朝 换代,大规模、多对象的战争,才是其主要的原因。”重庆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冯庆豪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据考证,“湖广填四川”,从元末明初就开始了。这一时期,大量下江移民流入巴蜀之地。移民大致有4个来源:一 是红巾军大起义,湖北地区不少富户(包括一些蒙古贵族),纷纷迁入巴蜀避乱。二是红巾军徐寿辉的部下明玉珍率军从三峡 攻入重庆、四川。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后改元称帝,建立重庆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大夏王朝。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今湖北随 州市)人,他的军队主要是湖北的农民。明玉珍入巴蜀,不仅带来了10多万军队,也随之迁来了大批缺田少地,寻求生路的 湖北农民。另外,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湖北以后,一些不属朱元璋派系的红巾军,为了逃避打击,也纷纷逃奔重庆的大夏政权 ,以求得庇护。三是朱元璋为一统天下,派汤和率大军由湖北攻入重庆,同时,又派傅友德由陕西攻入巴蜀,以消灭大夏。这 两支以湖广人为主的大军,在灭亡大夏以后,就驻扎在巴蜀,也变成了巴蜀人。此次移民,对恢复在元末明初战争中被摧残的 重庆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初年,为了控制四川局势,不少官兵被留在四川。当时,四川地区人少地多,急待垦殖,所 以,明中央政府有意安排临近四川的湖广移民入巴蜀,形成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首次高潮。

  之后,明清之交,天地变色,重庆、四川长期处于大的战乱之中。当时,义军与明军交战、清军与明军交战、清军与 义军交战、义军与明军联合与清军交战、吴三桂叛军与清军交战,几十年的血火刀兵造成重庆、四川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一 片惨景。清朝一统中国后,移民大量迁入巴蜀,顺理成章地形成移民的历史大潮流,形成“湖广添四川”的高潮。

  如果说,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话,那么,清初的移民入川,则主要是清政府用行政手段组织 而成。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规模大,时间长,从顺治十年一直延续到乾隆中叶,官方措施也具体而适宜。早在顺治十 年(1653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四川全川时,就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并免田赋5年;本省逃亡 在外者,准予回籍;外省移居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 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和康熙年间,还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共设一个总督,时称川 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重庆,从而推动形成一股巨大的移民洪流。当时,外省移民在区内所占比例,有的可高达90% 以上。这一次巨大的移民运动,史家与民间,均以“湖广填四川”名之。

  万家烟聚重庆府

  经过宋明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在清代大一统的背景下,作为军事重镇的重庆日益淡化,而作为商业贸易、长江航运重 镇的地位日益凸显,终于成为川东第一商业、交通重镇。

  当时重庆的运输有水、陆两路。陆路分两条,一是从通远门到成都一路,二是从綦江到贵州一路。水路主要依靠长江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来自贵州和陕西的移民走陆路,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的移民走水路。走水路的移民占到移民总数的 三分之一以上。当时重庆的主要水运码头东水门一带成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货物转运中心。

  “湖广填四川”后,重庆的人口迅速增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庆府有1854户,以每户5口折算, 重庆府人口已达639万人。从嘉庆十七年到宣统二年,在将近一百年时间里,重庆府的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1%。重 庆府人口的迅猛增长,反映了重庆作为川东经济中心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史称重庆“万家烟聚,坊厢廛市,傍壑凌崖,吴、楚 、闽、粤、滇、黔、秦、豫之贸迁来者,集如蚊”。

  大规模的移民自康熙中叶开始。湘、鄂、陕、晋、鲁、豫、桂、粤、赣、浙、闵、滇、黔等16个省籍的移民进入四 川、重庆。据估算,康熙年间直接入川的移民有100多万;雍正时清丈土地,控制流入,出入相抵,尚不足自然增长。乾隆 二十五年后因对移民入川完全持放任自流态度,乾嘉时期(嘉庆二十年前)四川移民人口达到400多万。从此,四川人口由 适度转向饱和状态,引发了新的流民问题。

  在当年的移民过程中,川东川中地区是重点区域,川西、北、南次之。康熙末,重庆府占全川人口的19.3%。以 后,移民渐由川东向川西、南、北疏散。雍正时期,四川省内的移民二次迁徙状况悄然发生。到嘉庆中期,重庆府和夔州府的 人口占全省的比例分别降至11.3%和3.2%。这个转变,体现出重庆在整个移民入川过程中起着集散中转作用。

  移民中,湖广人是入川的主要力量。其中湘民多由贵州从陆路入川;湖北移民则溯江而上,多就近落脚三峡地区,三 峡地区便成为最先接纳湖广、江西移民的地域。受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三峡地区吸纳的移民中以湖广籍占绝对多数。

  娘,娘,上西南

  《红高粱》中:“娘,娘,上西南……”那声撕心裂肺的呐喊,至今仍响彻耳旁,震撼人心。

  难道说我们的祖辈们背井离乡,也是知道西南有宝藏?

  据传说,康熙元年(1662年)颁下“移民垦荒”诏,于是“两湖、两粤、陕西、福建等十余个省的地方官,率领 兵马倾巢而出,围住一个个村庄院落,不管百姓愿不愿意,一声令下,成群集中,五花大绑,押送上路。移民浪潮便于‘哭哭 啼啼,呼天抢地’中,浩浩荡荡涌向四川”。

  史学界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用权力强制移民;一是民众为躲避 灾祸维持生存自发移民。就明清两朝而言,这两类移民都曾发生。然而从总体上看,明代移民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清代 移民为政策引导下的自发性移民。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一次以经济动因为核心的经济性自由迁移。各省移民,以 各种心理和原因,不畏艰辛,入川垦荒,以期在富庶的“天府之国”谋生求富。

  这种重利求富的心态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龙川县《往川人民告贴》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述,兹节选如下:

  我等前去四川耕种纳粮,都想成立家业,发迹兴旺,各带盘费,携同妻子兄弟安分前行,实非匪类,并无生事之处· ·····近来不知何故,官府要把绝我们生路,不许前去。目下龙川县地方处处拦绝,不容我等行走。思得我等若人少,他 们必不肯放,我们亦不敢同他争执。但是我等进生退死,一出家门,一心只在四川。阻拦得我们的身,阻拦不得我们的心肠。 ······若是广东人住不得四川,我们广东地方就不该容留外省人住,况且我们今朝移家去四川,都是几年前经营停留, 田土,房屋件件都齐,才敢前去落业。若要阻绝我们,是绝了我们归家生路,万万不可!······我等原是良民,今地方 官把我等当不好人追赶,我等在本省地方自然遵法,惟有磕头哀求放走。若到江西隔省拦阻我们,我等要拼力齐拌一死。·· ····总之,我等众人都是一样心肠,进得退不得。

  这份告贴,实际上是一份宣言书,它向世人宣告其入川目的就是“想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不是逃荒的难民, 而是“各带盘费”的朝廷良民。从他们“一出家门,一心只在四川”以及“进生退死”和“进得退不得”等入川决心的表白, 可以看出粤民入川求富心态相当迫切。之所以写告贴是为了冲破地方官的拦阻,集众拼力往川,“恐散行拦阻,竟写传单会众 同行”。

  ……

  据记载,民末清初,久经战乱的四川、重庆,仅残存不到60万人口。经大规模移民,至1812年人口已达220 0万。而如今,四川人口8000多万,重庆人口3000多万。据称,目前80%以上的重庆居民都是移民的后裔。今天, 当我们潜心追寻祖宗的生存轨迹,去探究我们系出何处,根在哪里的时候,重温先人们那段饱含生与死、汗与泪的历史,又能 聚集起一股与天地抗争的豪气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