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绷紧高校神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10:27 时代信报 | ||||||||
2005全国考研报名刚刚尘埃落定,近170万的网上报名人数已接近2004年考生的一倍。考研热的背后,是 一个严峻的现实:与社会的求知欲相比,现有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滞后。 精英人才的培养,必然建筑于最优良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承受着社会前所未有的期待,研究生教育正在面临考验 。
信报记者周芮/文黄伟/ “考研村”里的期待 11月15日,初冬的一场雨稀稀拉拉的洒在歌乐山下,位于四川外语学院背后的覃家岗镇红炉厂的石板路上,偶尔 穿过三五个行色匆匆学生模样的人。每一座房屋前贴着统一的“房屋租赁户”标牌,各式各样的“招租”广告随处可见。 整个村落有百多户人家,每户人家一般都有五六间出租房,有的甚至多达二十间。经过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的楼梯和 走廊,在逼仄的几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记者发现,里面只摆放着一张空床和桌子。见到记者,房东的脸立即绽放成了一朵花: “100元一个月,再不租一会儿就没了,这段时间紧俏得很。” 这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考研村”:生活环境较差,但租房者一般学历都较高,每年都有很大一批立志考研的人从四 面八方汇聚在这里。 徐老师是赶来考研的考生之一。这个曾经辗转于湖南、广东各中学的教师,在毕业的第八个年头赶往重庆,住进了“ 考研村”,终于选择了考研。 旁边一位姓王的考生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考研的目的:想改变目前的生活。他紧锁着眉头告诉记者,从纯功利的色彩 来看,当权力、票子、知识一样都没有时,那种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 这位27岁的王姓考生,说到学费有些难过,“如果今年只考上自费,每年的学费就是10000元,那对我来说简 直是要命。所以现在只能进不能退,已经被逼上悬崖了。”听到以后可能会取消研究生公费的消息后,这位姓黄的考生刚喝进 去的水差点吐了出来,两眼瞪着记者,半天才回过神来,缓缓的说:“不管是取消也罢,不取消也罢,我都得考;考上后不管 是公费也罢,是自费也罢,我都得读。” 在这座共有7间出租房的楼房里,就有4个来自各地的考研生,他们之间年龄相差最大的有十多岁,“知识改变命运 ”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 他们早已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得知,200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70万,比去年报名人数 增加近80万人,而今年全国招生规模并不会有太大的增加,这些数据在离考研越来越近的日子里,成为他们有时整夜失眠的 原因。 而对未来研究生生活的憧憬和要求,他们很简单,用徐老师的话说,有个拥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有位当遇到问题时 能请教的导师,有个相对安静纯净的学习环境就够了。 据了解,像此类的考研村正如星星之火般在高校附近燎原。每逢考研时节,高校附近形成的考研部落总会让当地的居 民兴奋上好一阵子。 “我考了15年” 经过15年研究生考试终于如愿以偿的湖南人覃玉(化名)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在去年接到通知书来重庆某高校就读 以前,曾在日记本上狠狠的写下这样一行字:“但愿从此结束打工生涯!”当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那是老覃记 忆中最快乐的一天。 那一天他想起了很多,“为了生存我什么都做过。”摆地摊、做销售、教书……他曾在一个实验办公室打过一段临时 工,晴天骑着单车,雨天便穿着套鞋打把伞四处跑,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但经过近一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后,老覃说:“以后就业还是挺难的,说不定还会去打工。”2004年走出大学校园 的毕业生达到280万,而当老覃研究生毕业时,这一数据将会进一步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留在高校教书成了一些研 究生的梦想。而有的导师也在课堂上为自己的学生分析形势: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很大程度上为你们留校提供了机会。 虽然如此,老覃还是总爱对身旁将要考研的师弟师妹们说:“你们一定要考研。”他的理由是:“这是一个人骑人的 社会,要想出人头地,要被别人少欺负一点,你就必须比别人狠一点,你不是研究生,别人就可以欺负你,你如果是研究生, 你就可以压倒一切!” 虽然至今研究生的身份没让老覃“压倒一切”,甚至他还在每日为了生存和每年7000元的学费而发愁,但还是令 他扬眉吐气了不少:考研让他有了出远门的机会,而且有了回家乡做报告的机会,甚至有了上电视的机会。在今年5月,当他 站在家乡的小学校那窄窄的讲台上,像舆论领袖般对着一群孩子做报告时,底下一大群仰视的目光让他觉得重新找到了自己的 价值,“要不被人欺负,你们早点觉醒吧!” 他认为,有知识还是不一样,至少有了更多底气。 “应该说平台还是不一样的,至少会换个环境,比如你以前的单位,研究生毕业后你一般不会选择再回去啊。”一个 姓李的研一学生充满希望地说。他深信,尽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可程度还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以后 满大街都是研究生,而你仅仅是个本科生,不是会比别人差一截吗? 教育资源滞后扩招速度 有人用“变化太快了,高校还有些措手不及”来形容研究生增长和高校基本设施的关系。 “以前的研究生好比人工制作,现在是机械大工业下的产物。”谈到研究生的现状,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杨发坤说。 谈到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条件,学生们多少有些失望。随着近年来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计划20%以上的速度猛 增,而2005年的报考人数增长率甚至超过40%,面对持续的研究生报考热,很多在校研究生担心: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 育质量能跟上来吗?学生人均教育资源会下降吗? 重庆师范学院图书馆本来只有4层,在去年加高了两层,它要供全校一万多学生和教职工查阅资料。 “报纸总会迟到一两天,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本想找的杂志,当下次再去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人多资料紧的现实 炼就了学生一种特殊的本领:归还图书时,把自己心仪已久的刊物偷偷放在不会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在他们暗暗窃喜之余却令 管理员和其他学生大为恼火。 尽管高校对研究生的借阅一般都有很多照顾,比如其他学生一次只能借几本书而研究生却可以借上几十本,“但我们 常常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一研究生告诉记者,他很喜欢日语,但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却很难找到日语版的书籍,有时好不 容易找到一本,但在拨开重重灰尘后,却常会发现又是一本遥远过时的读物。 在他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中级日语”和“高级日语”两门课程同时出现。见记者惊讶的表情,这位研究生解释到 ,高级日语课是他们后来争取来的。据了解,在最初的课程安排上只有中级日语,而且还是和该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起上的大 课。“学校认为专门给少数几个人开设高级日语课程不合算,所以叫我们和英语专业的一起上中级日语。”虽说经过多方努力 ,学校终于决定单独给他们几个人开设高级日语,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的开设也是断断续续,上课时间并不多。 一个曾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专科文凭的研究生说,以前他和某大学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聊天,发现对方对实践的东西很 木然时,还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他告诉记者,他信奉自主学习,认为真正的思想和兴趣爱好产生于民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 考研,当上了研究生。他修正了以前的很多想法,在他看来,研究生学习确实带给他很多系统的思维方法高端的理论。但他又 说,要取得进步,难度比以前的研究生更大一些,因为人多了,教育资源相对就紧张了。 在实力较强的高校,情况正在改善。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东认为,从全国很多高校来看,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于 扩招速度确实是现实。教育资源的紧张是几乎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研究生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每个 人都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没有人能够很肯定自己的未来就是一片光明,这才让更多的人选择考研来提高能力,增加自己 的底气。而作为学校和政府,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让教育资源的滞后跟上研究生增长步伐,目前还有个过程。 据了解,重庆大学正在新修一幢7万平方米的综合楼,据刘东介绍,待以后重庆大学在大学城的新校区建设成熟时, 将把本科生、成教生全体搬往那里,而把重大A区单独作为研究生教育基地,“不过到时,研究生也肯定会大量增加。”目前 重庆大学参与研究生指导的老师有1000多人,研究生共有一万二千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