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行动的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13:35 中国青年杂志

  文-彭光芒

  今年夏天,一个叫徐本禹的年轻人感动了中国。他和两所乡村小学的故事,就像琴弦上弹出的一组清亮的琶音,在我 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的震颤和回响。“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 泪水。”这是徐本禹在日记里写给自己的话,今年暑假却成为成千上万人阅读徐本禹时的共同体验。当我们点击徐
本禹的时候 ,猝不及防地被徐本禹点击了。这一点击,激活了几多人酸涩的记忆、麻木的心灵、沉睡的良知和冷却的热情!很多人还未读 完这个故事就已经热泪纵横,很多人激动地敲打键盘,抒写自己的感怀和思考,一双双手从四面八方伸向徐本禹,伸向两所乡 村小学,更多的人则默默无语,在心中为徐本禹和山区孩子们存下一份爱心和感动……

  看见这一切,作为阅读者和讲述者,我深感庆幸: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令我们萦绕在怀,还有一些东 西令我们泪流满面。

  从徐本禹身上,我们领悟了感恩的价值。徐本禹在大学期间得到母校、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帮助,因此深知来自外力 的帮助对于无助者是何等的重要。当他深怀感恩之心,就不仅懂得珍惜自己从生活、从他人、从社会得到的点点滴滴,而且会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以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徐本禹让我们恢复了记忆。知道感谢是容易的,懂得感恩却比较难, 知恩感恩而报恩则更难。但我们如果像徐本禹那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就能从生活的艰难中体会到更多的幸运和幸福。

  从徐本禹身上,我们辨认出一种近乎固执的守望情结。徐本禹的断然选择和痛苦挣扎让我们看到,在浮躁、沉重、无 奈的生活中,人需要怎样苦苦守望日渐模糊的精神家园,守望比空气更重要、比金钱更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善良与关爱。徐本 禹把我们引到了一个制高点,他的前方原来正是我们内心迷失已久的香格里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精神家园的眺望与固守是 自我救赎。当我们在徐本禹感召下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其实是在援救自己。

  从徐本禹身上,我们体验到久违的感动。平常更多看到的似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在冷漠与隔膜的包围之下 ,我们渐渐变得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我们以为自己早已血冷如冰、心硬似铁。当我们走近徐本禹、阅读徐本禹,为徐本禹和 山区孩子一掬清泪时,恍然发觉我们原来并没有完全忘记感动。我们还能被感动,我们能被感动,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希望。

  从徐本禹身上,我们还发现了行动的价值。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思想者,而雄辩滔滔、口若悬河的批判家更是多如过 江之鲫。扮演思想者或充当社会批判家是容易的,做一个实践者却难而又难。徐本禹作为学子,不仅止于坐而论道,他把质朴 的情感、思想和热情化为实实在在的琐细行动。他在21世纪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母校创始人张之洞19世纪提出的“ 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校训。面对他,很多人会感到汗颜,更多的人则会在他的感召下以自己的方式行动起来。

  媒体对类似徐本禹这样的西部志愿者,甚至包括其他意义上的典型,在宣传上几乎都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停留于 对个人表彰。其实,一个事件尤其是一种现象的产生绝不是孤立的。如果把徐本禹从故事中剥离出来,或抽取出来,那种感染 力就会降低许多。徐本禹的故事不是独角戏,而是一种众人参与共同演绎的大合唱。徐本禹的故事是“正在进行时”,而非“ 过去完成时”。人们是在故事的“进行”中被感动的,而这种感动本身又推进了故事的发展。

  每个阅读徐本禹并被感动的人其实同时也进入了徐本禹的“本文”,成为其中的表达元素。所以,这是一个大家共同 谱写的传奇。如果仅有贫困而没有孩子们渴望读书的求知梦想、没有当地老百姓同贫困搏斗的艰难挣扎;如果仅有徐本禹帮助 别人的愿望而没有华中农大、贵州团省委、大方县委、大水乡政府和媒体、千千万万爱心人士对徐本禹的帮助,他的故事也难 以成为感人的故事。我曾对徐本禹说过:“永远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你帮助别人的力量和资源其实都是别人的,你不是慈善家 ,你捐给孩子们的每一分钱、每一件衣物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托你转交的。”

  徐本禹不是英雄,更不是完人。在他身上实际仍然有着年轻理想主义者常有的单纯和幼稚。他到狗吊岩后,一度陷入 衣食无着的困境。在这关键时刻,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扶贫接力计划,每月给他500元,华中农大团委也为他提供了不定期 不定额的经济资助,如果我们在宣传他的时候只孤立地宣传他把自己的生活费用来资助别人的“无私”精神,那么这种宣传可 能就会误导受众。

  徐本禹成为一种现象,表明这是一个需要感恩、需要守望、需要感动、需要行动的时代。有人把他称为英雄,称为脊 梁,但我更愿意把他称为一个当下社会已经稀缺的理想主义者。在他向身边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贫困发出堂·吉诃德式的挑战 时,他其实是在以最为平实的言行证明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他深怀敬意的原因。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网上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志愿者》的作者)责任编辑:李海波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