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时评:为外来工坐上主席台叫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18:39 新桂网 | ||||||||
习惯中,我们听多了“请×××上主席台就坐”、“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等诸此之类的新闻用语。平日里,每每一有这样的话儿钻进我们的耳朵中,我们的眼前总能浮现出一个个脸上泛着红光,表情永远保持适当的微笑,正本八经的端坐在高台上的人。 “主席台上就坐”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一种被尊重的表现,在中国实在是众所周知的“明规则”。
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因和前提,当笔者日前在媒体上读到“外来工坐上主席台”一文(见《厦门日报》11月24日)时,打心眼为那两个“长期在企业生产一线默默奉献的外来务工人员代表”,“首次被邀请在厦门市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大会主席台上就坐”而感到高兴。 厦门市工会的这一举动,体现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也让长期以来在城市努力奉献着工人的劳动,却得不到工人的待遇的外来务工人员很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笔者无法揣想那两位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坐在台上的感受,但从他们的发言中,笔者却看出了他们坐得并不是很舒坦,该代表说:“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素质普遍不高,女子入学得不到保障,工资常常被拖欠,这让外来工很受伤”。 “很受伤”,质朴而实在的三个字。而就眼下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而言,致使他们“很受伤”的事儿岂止只是“女子入学”与“工资”这两件事儿。比如说,在占厦门市职工队伍总数近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中,他们的就业保障,他们的医疗保障,他们的社会福利与另一半的“本地职工”具有同等的待遇吗?近些年来,为了使外来务工人员真正拥有“本地工人”的身份,享受到本地职工的待遇,各地政府和工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不少工作常常只停留在“主席台上就坐”的象征意义上,得不到“本地职工待遇”的实在。比如说户口歧视问题,几乎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保障、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上都遭遇过这只拦路虎。 外来工首次坐上主席台,显彰了社会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可这并不意味着外来务工人员从此就拥有了本地职工一样的身份和权益保障。为此,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的笔者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在“上主席台上就坐”与“拥有当地职工一样的身份与待遇”之间,我们更加渴望后者。 作者:东方尔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