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干部私生活侵犯隐私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9:49 郑州晚报 | ||||||||
曝光干部私生活侵犯隐私吗? 群众欢迎曝光措施 接二连三的“另类”廉改,将官员的八小时之外列入监督范围,也引发了大家对官员
在上述廉改中,很多措施都是“首吃螃蟹”,将廉政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官员的生活和道德领域,将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私生活也列入考察范围。譬如浙江的“两圈考察”,不仅了解官员在单位的表现,还到他们所在的社区、家庭、街坊邻里了解干部的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情况。 这些措施一出台即得到群众的称道,称此举是将干部的私生活与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干部监督工作。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一些担忧和质疑,考察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私生活,是否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曝光有矫枉过正之嫌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庞红铸及博士张向东都认为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矫枉过正的嫌疑,毕竟政府官员首先是合法公民,然后才是政府官员。作为公民,他们有支配自己业余时间的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或过问,因为这确实是他们的个人隐私,单位或公民没有权力去干涉别人的自由。“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官员腐败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监督和反腐还是要在法制的前提下进行。” 官员部分私生活属于公众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这些措施都是中国特色民主监督的尝试,这并不会侵犯干部的隐私权。他认为,很多贪官不仅在工作中善于表演,在社交圈中也善于伪装,不通过全面了解考察,很难全面了解监督对象。由于官员权力的无形延伸,官员的部分私生活应该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 “大家关注官员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手中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河南大学教授、社会学专家马尽举针对目前频频出现的“另类”廉改行为谈了自己的看法。马尽举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大量的社会交换活动开始出现,造成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为取得有限的社会资源,社会成员之间开始为能拥有社会资源而竞争,官员由于掌握大多数社会资源,成为人们贿赂的对象,这也是官员腐败的诱因。 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副主任赵连文也认为,官员腐败的根源在于国家体制不够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选拔和管理存在漏洞,由于选拔程序不够严谨,对官员监督力度不够,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在此基础上,马尽举和赵连文得出一个观点,领导干部都是经过党多年培养的,掌握了人民给予的权力,党和人民难道不可以对他们的要求高一点、严一点? 官位回归让人们不再向往当官 针对近期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的约束官员的“另类”廉改,马尽举和赵连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官位回归”概念。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信号,说明人们“官位思想”正在逐步瓦解。 赵连文认为,官位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角色和工作岗位,我国古代就有民贵君轻的说法,可惜后来出现了毒害人心的“三纲五常”,使官员逐渐成为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一个特权阶层。但目前我国对官员的定位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新时期对官员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现在人们对官位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采取新办法、新措施制约官位和权力,说明人们对于官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不再将其神化,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马尽举更进一步提出让官位回归的设想。他建议政府逐步退出竞争领域,让社会公共机构来管理,只有官员的行为不再产生利益时,腐败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庞红铸向《郑州晚报》表示,官位思想的根源是对官员能自由分配社会资源的向往,要想让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官位回归本质,就应该提高社会的市场化和透明化程度,当资源的分配不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当人们感觉不依靠政府也能生存的很好时,就不会再向往当官,心中的官位思想也就会烟消云散。(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 实习生 马纪朝/文 王梓/图 ) [上一页]  [1]  [2] 声明:郑州晚报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签约的合作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