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父亲的信”当代大学生不懂感恩的一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16:52 胶东在线 | ||||||||
当代大学生不懂感恩的一代 ——“辛酸父亲的信”在港城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胶东在线消息 11月1日,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信,在信中,这位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不说,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
随着这个消息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辛酸父亲的信”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对那位忤逆之子给予强烈批评,但对于由此引出的“当代大学生不懂感恩”这个话题,大家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这位“辛酸的父亲”是当代大学生父母的一个缩影,那位“儿子”也相对比较普遍;而有的人则认为,那位令人不耻的大学生只是个特例,把“不懂感恩”这个大帽子扣在所有当代大学生头上是不公平的。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难道当代大学生真的连“感恩”都不懂了吗?近日,记者走访了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师范学院等驻烟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家长及教育者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大学生:父母永在心中 此次记者共随机采访了50位大学生,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信中的儿子不具代表性,自己与父母的沟通确实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感恩,相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父母的恩情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在烟台大学第一餐厅,衣着朴素得甚至有些老土的李荣(化名)刚吃完自己的午饭——价值1.5元的一盘青菜和一碗免费稀饭,这位正在读大一的德州女孩告诉记者:“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为150元左右,早晨不吃饭,中午晚上随便吃点什么就饱了。当然也想像其他同学一样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些,但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同,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对于我来说,能来上学就该知足了。” “开学的头天晚上,一向话不多的父亲对我说:明天就不送你了,你自己坐火车走吧。我很委屈,因为我知道,其他刚考上大学的高中同窗,父母都要一直送到学校的。当时我哭了,觉得父亲心太硬。父亲叹了口气,没说什么,母亲边流泪边忙着为我准备路上吃的干粮。在火车上,看着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又叮嘱这又提醒那的,我默默地流了一路泪。” “来到学校后我一直没跟家里联系,大约一个礼拜后我收到了母亲的信。母亲说父亲在我走的当天晚上就病倒了,发高烧,一个劲儿说胡话,说自己没本事,连来回的火车票都买不起……看着信,我止不住哭出声来。” “父母都是农民,除了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点庄稼外,再没有别的收入。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凑够6000多元学费的,但我看到,在我开学前,父母几乎每天晚上都很晚才回家,他们是为我向人家借钱去了。我知道,我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父母的汗水和尊严。” “母亲告诉我,我的任务就是读好书,将来能找份不错的工作。我明白他们的苦心,但我更想现在就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他们减轻负担。我正在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希望不仅能解决自己的费用,还能补贴一下家里。这些想法我是不会告诉父母的,因为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难过。” 正在洗衣服、现就读于烟台大学药学院大二的孙伟(化名)告诉记者:“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父母每个月给我600元左右的生活费。钱太多了?这算什么,在学校能算上中游水平就不错了!” “这些钱主要用在吃饭、买书等方面。我并没有每天大鱼大肉地乱吃一通,但现在消费水平这么高,就算每顿都在学校餐厅吃每个月也得两三百元吧,更何况现在同学之间交往非常频繁,总不能人家请你吃饭你不回请或者人家请你吃海鲜你回请咸菜吧!再加上手机的费用、上网的费用,买书、买日常用品,哪一样不得花钱?当然,关键是现在父母负担得起,如果有一天他们因为下岗或其他原因经济条件不好了,我保证,我一定会主动降低费用的。” “我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所以我花钱也是尽可能节约,但有些钱是不能省的。我始终认为,父母让我读大学是让我增加知识提高能力的,我现在的任务是多学习、多交朋友,为以后能找到好工作、求得好发展打基础。至于孝敬父母,我想现在还不是时候。” “现在每个星期总会跟家里通两三次电话,一般都是父母打过来,他们每次都唠唠叨叨地说很多,什么要多穿衣服了、晚上要少出去了等等,我一般简短地应几句话就挂了。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已经是成年人了,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父母的生日我当然记得,有时间的话我会回家,没时间就打个电话。礼物?送什么礼物啊,都是父母的钱,只要心意到了就行了,父母肯定会理解的。” “像信里所说的大学生确实有,但只是极个别的。不瞒你说,知道这个消息后,当天晚上我们宿舍就自发地开了个讨论会,把那个猪狗不如的家伙狠狠地骂了一通。客观地说,在我身边,大多数同学都跟我一样,知道父母供自己上大学很不容易,体谅父母的苦心,但我们确实很少向父母表达,总觉得说些没用的不如干点实在的,好好念书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正在操场锻炼、身穿阿迪达斯运动服的山东工商学院大三学生吴海(化名)对记者说:“那封信我知道,像信中那样的儿子我身边就有一位。他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是个小学教师,收入并不算太高,但他吃穿用似乎比我还讲究。我父亲早年炒股票挣了些钱,后来又自己创办了一家小企业,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我又是整个家族里的惟一男孩,父母对我的关爱可想而知。每个月花多少钱?我没具体算过。一般只要我说没钱了家里就会给。当然,我不会乱花的,父亲经常跟我讲他早年创业的艰难,我知道父母都不容易。” “不说我了,说说我那个同学吧。不知道他干没干过改收费通知单的事儿,但去年暑假他谎称要准备考研究生跟家里要了三千元钱,实际上却在学校玩的事儿我知道。他的父母来过我们学校,我见过,打扮都有些寒酸,与他一身光鲜的名牌形成鲜明的对比。那天晚上他们一家人在学校餐厅吃饭,这对于那个儿子来说是很少见的,因此引起了许多同学的注意。据说,吃饭时他的父母对餐厅的饭菜赞不绝口,还一个劲儿地往儿子碗里挟菜,而儿子连筷子也没动,下了晚自习又和女朋友吃烧烤去了。说实话,像他这样的在我们周围并不多,而且同学们在心里都有些瞧不起他们。烟台当地有句俗话——不孝之人不可交。试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善待的人又怎么会真正为别人考虑呢?” “至于我,我觉得自己还算是比较孝顺的,虽然说长辈的生日什么的不一定记得那么清楚,但我心里有他们,知道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因此有时间就去看看爷爷奶奶,或者是给父母主动打个电话,总之,也算是表达一下我的孝心吧。” 记者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说他们“不懂感恩”有些以偏概全,在自己的心中,父母永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家长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家长:学校应重视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否真的“不懂感恩”,家长也许最有发言权。记者发现,尽管家长们的观点并不统一,有一点却惊人的一致——学校应更重视道德教育。 儿子就读于哈尔滨某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孙先生觉得自己比那位“辛酸的父亲”更可怜:“不知道儿子有没有骗过我的钱,但他那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管长辈的表现,比信中的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20多年前,妻子难产,留下儿子和我自己走了。我答应了她临终的要求,在儿子结婚前不再找对象,我明白她的心理,她是怕后妈虐待我们的宝贝儿子。一出生就没有妈妈,儿子确实很可怜,我决心用自己的爱来加倍补偿他。当时我在一家工厂上班,孩子从小跟着我母亲,他开始上幼儿园时我辞职了。那时候辞职不像现在,那意味着丢掉了铁饭碗,但为了儿子我义无反顾地下海了,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儿子在一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来培养儿子。” “现在想起来,我当初对儿子可能有点太溺爱了。他小时候,我的生意刚起步,家里全靠母亲那点退休金,为了让他学音乐、学下棋,我和母亲可以说是省吃俭用,对儿子从来都是百依百顺。有一件事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他上小学五年级的那个冬天,晚上八点多了,他突然想吃烤地瓜,我冒着小雪跑出去转了半天总算买到了。我知道母亲也喜欢吃,就多买了几块。回家时儿子正在洗手间,母亲就先拿起一块吃了起来,没想到儿子看到后竟一把从奶奶手里夺下地瓜,还大哭大闹起来,说奶奶不要脸,吃他的东西。母亲气得浑身发抖,我当时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但又一想,孩子现在还小,长大后自然会懂事的,又想起他死去的妈妈,也就放过他了。” “没想到,上大学后儿子更加不像话了。我倒不在乎钱,现在我的经济条件不错,供得起他。可是他除了要钱从来不跟家里主动联系,而且就算是要钱也是说简单得实在不能再简单的几句话,他不仅从来不问问家人的情况,就连他奶奶去世也不回来。” “母亲去世那天是周五,她临终前特别想念自己的孙子,因为我那可恶的儿子已经整整一年没回家了!我打电话告诉儿子,让他马上乘飞机回烟台,他非常冷淡地说要上课,我说那你明天一定要早些回来,否则可能再也看不到奶奶了,他什么也没说就关机了,对于奶奶的病情竟然连问也没问!母亲闭眼前一个劲儿叫孙子的名字,我知道,她不放心这个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啊。我只能说儿子明天就会回来,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奶奶的。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他不仅没回来,连手机都关了,打宿舍电话他的同学告诉我,他陪女朋友逛街去了!儿子在奶奶去世半年后才回家,那还是因为我已经连续三个月没给他邮钱!我的生日?他从来就没问过!” “我知道儿子成为今天这样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学校难道就一点责任没有吗?我那个逆子竟然还是学生会干部……” 杜女士的儿子也在上大学,她说自己是个幸福妈妈:“我为儿子骄傲,不仅因为他成绩优异,也不仅仅因为他在学校勤工俭学自食其力,更因为他的懂事,他对父母的体谅。” “我自下岗后一直摆个书报摊,他爸是个工人,家里收入还可以,但也称不上富裕。儿子上大学第一年,考虑到上海的消费水平比较高,我们给他定的生活费是每月三百元,并告诉他,如果不够花的话家里可以再多给一些。开学后,儿子经常往家里打电话,问烟台下雪了没有啊,爷爷身体还好吧之类的事儿。寒假回来时,儿子带回不少小礼物,领带、纱巾、点心之类的,送给我们还有他爷爷奶奶等长辈;回家后,儿子还像读中学时一样,有时间就帮我一起卖报纸,天气特别恶劣时就干脆把我赶回家,自己看着摊儿。” “春节过后,他的几个同学到我家里玩,一个同学喝了酒后有点不太礼貌地问我,阿姨,你们对儿子太苛刻了,家里又不困难,非得让他整天到餐厅去打工吗?那天,我才知道,他在上海的同学大多每个月要花上七八百元,而他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就跑到餐厅干活去了……那天晚上,我有些心疼又有些生气地问儿子,钱不够花为什么不跟家里说?打工为什么瞒着父母?儿子的回答让我泪流满面。他说,我已经长大了,应该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打工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苦还能比您顶风冒雪卖报纸更苦吗?您现在身体不好,而且上有四位老人,下有我这个上学的孩子,我真不想再让您操心了……” “说实话,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每个月再多给儿子三四百元并不是多吃力的事儿,可是儿子坚持靠自己努力补贴自己。他说,这样做根本就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能锻炼各方面能力。据他自己说,打工的工资加上奖学金,他每年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他用这些钱买了自己喜欢的电脑、手机、书籍等,而且每年都给我们买不少礼物。” “像那封信中的儿子在我身边也有现成的例子,当然更多的孩子并没有那么过分。但总的感觉,现在像我儿子这样懂事的大学生确实不多。这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与教育部门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现在的学校太重视学习成绩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者:大学生德育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将矛头指向了教育部门,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教育者怎样看?记者采访了烟台大学法学院金福海教授。 “‘辛酸父亲的信’的出现及由此带来的强烈反响,说明当代大学生德育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两代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代沟,这并不是当今社会才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成长环境、经历各不相同,观念、认识自然会有差异,从而会带来隔阂和误解;第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面对全家的‘独苗儿’,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重视给予物质满足,却忽视了精神呵护尤其是道德教育;第三,教育部门多年来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升学率,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社会风气、舆论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一些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偏差,认为父母及他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问题。” “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家长、学校、媒体及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从各方面行动起来,从小抓起,切实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将成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 “百善孝为先”,在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孝”在绵绵几千年文明史中一直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并成为整个东方文明的精髓和骄傲。不敢想像,如果有一天天下父母都为子女而辛酸,这个世界将变成何等模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因为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遗憾。感谢父母、体谅父母吧!赠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而反哺于父母一滴深情的泪珠,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一片幸福的海洋。 (陈忠堂 吕城翰) 责任编辑:杨胜武 来源:烟台广播电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