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俄罗斯“中国间谍”案引来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11:14 华商晨报

  判决法官认为,丹尼洛夫犯有叛国罪,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罪名成立,他向中国提供了有关宇宙中的航天器和太空核武器方面的科研资料。

  俄罗斯安全部门认定丹尼洛夫清楚他向中国方面提供的科研成果包含国家机密,这些科研成果将会被中国用于军事用途。同丹尼洛夫合作的中国科研机构带有中国军方背景。

  俄罗斯学术界表态对判处丹尼洛夫重刑强烈不满。一些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表示,丹尼洛夫提供的资料并不含有秘密,这些资料在大学生的教科书上都可以找到。

  1999年,他以所在大学的名义与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以及兰州物理研究所签署了商业合同,正是这份合同使他麻烦缠身。

  一场历时4年的俄罗斯“中国间谍”案终于尘埃落定。11月24日,俄罗斯法院裁定物理学家瓦连京·丹尼洛夫向中国出售国家机密的罪名成立,并以叛国罪判处其14年的有期徒刑。

  从2001年2月开始,丹尼洛夫就以间谍罪受到关押,并一度被判无罪释放,但俄罗斯最高法院在今年6月推翻了原判,使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一波三折。

  科研项目还是国家机密

  现年56岁的丹尼洛夫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技术大学热物理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他以该大学的名义与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以及兰州物理研究所签署了商业合同,正是这份合同使他麻烦缠身。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认为,该合同的款项包括出售一些属于国家机密的航天技术。但丹尼洛夫本人则坚称,这些资料均已在俄罗斯专业杂志上得到发表,完全谈不上国家机密。

  从2001年2月丹尼洛夫被拘押候审以来,合约材料是否涉及国家机密一直是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

  据俄罗斯《新闻时报》报道,该合作项目旨在帮助中国伙伴搭建一个研究电离过程的试验台,以延长人造卫星的使用寿命。

  据联邦安全局的评估,这项技术的转让将使俄罗斯在航天飞行器方面的科技领先优势缩短15年,并很有可能被中国用于军事用途。根据俄罗斯刑法第275条的有关规定,丹尼洛夫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间谍罪。

  在受到监禁的19个月期间,丹尼洛夫和辩护律师一直声称,他所提供的材料早已被解密,所有的信息如今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得。他的同事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2001年4月,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有20余名学者联名上书,公开抗议丹尼洛夫的被捕。他们认为,合同中所涉及的材料早在1992年就已被权威机构解禁,如今在大学生的教科书上随处可见。

  由于案情材料涉及俄罗斯情报部门的内部机密,原本计划在2001年5月结束的审判频频被延期,直到2003年12月29日才由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中央区法院作出裁决,宣布丹尼洛夫无罪。

  在12名陪审团成员中,有8位认为联邦安全局的指控不能成立。这个裁决被广泛视为俄罗斯内务安全部的失败,因为该机构长期以来一直严格限制科研人员与外国机构的接触,并为此受到人权组织的多次谴责。

  “落入俗套”的审判结果

  听取第一轮审理的判决结果之后,地方检察官立即以陪审团无权参与判决前的权利讨论为由进行上诉。

  2004年6月,俄罗斯最高法院宣布判决无效,并责令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法院进行重审。后者在本月24日经过4个小时的闭门聆讯,最终裁定丹尼洛夫罪名成立。

  除了叛国罪以外,他还被指控以欺诈行为滥用大学资金。

  俄罗斯学术界对该判决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丹尼洛夫的行为属于吸引外国投资的正常商业活动,不但可以为研究机构创造收益,还有助于提高俄罗斯学术界的威望。

  一些人权组织则对俄罗斯法院的独立性表示质疑,认为法院未能抵挡安全部门施加的压力。丹尼洛夫自己也表示,最高法院的裁决没有让他感到意外。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早在判决之前就组织了一个阵容庞大的代表团来到莫斯科,其中包括联邦安全局副局长、地区检察长和大量随行的记者。

  丹尼洛夫说,除非这些部门事先知道最高法院的决定,否则不会如此兴师动众。俄罗斯科研人员涉嫌的间谍案件一向以定罪而告终,他自己的案件也难免“落入俗套”。

  据《青年参考》

  深度透视

  “间谍案”缠上俄罗斯

  冷战结束之后的俄罗斯似乎仍然处在间谍案的阴影之下。但与从前不同的是,现代间谍工作的重点已从获取政治军事情报转移到经济科技情报上来,而涉嫌此类活动者有很多都是俄罗斯本国的科研专家。

  与丹尼洛夫事件同时发生的还有苏佳金的间谍案。后者是俄罗斯美加问题研究所的军备控制研究员,于2001年被指控向一家英国公司提供了有关俄罗斯潜艇、核武器以及导弹预警系统备战能力的情报。在2002年的一起类似案件中,记者帕斯科也因泄露俄罗斯向日本海倾倒核废料的情况而被捕。

  这3个人均以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早已被解禁为由提出上诉,而他们的上诉也无一例外地受到驳回。由于近年来俄罗斯在科技人才、工业原料方面的流失情况十分严重,联邦安全局对于科研人员和外国机构的接触存有很大的戒心。一位曾被指控为间谍的军事记者说,俄罗斯有关部门还会继续“捏造”间谍案件。即使不是捏造,这些部门也力图“杀鸡儆猴”,警告本国科学家要保持和过去一样的忠诚。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