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讨薪明星”的名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04:2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11月29日下午,熊德明与其法律代理人一起抵达重庆。30日一大早,他们将启程赶往温州,为在温州打工的老乡追讨工钱和赔偿款。面对记者的采访,熊德明表示:“不管这次讨薪是否成功,我都会把结果向温总理汇报,让总理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农民没有拿到工钱。”(《现代金报》11月30日)

  对于熊德明首次出山为民工维权一事,舆论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熊德明的持续走红是法律的悲哀,是法律的软弱;(11月30日《潇湘晨报》)另一种认为熊德明的出山起不到多大作用,我们不应该耽搁她太多的养猪时间。(11月30日《青年报》)

  我非常理解以上两种观点,并且也对熊德明的苦衷深表同情。但是,从我内心深处而言,无论是“明星效应”也好,“沽名钓誉”也罢,我还是希望熊德明勇敢地坚持下去,因为,就目前而言,这些农民工还确实离不开她。

  熊德明能拿什么替农民工维权?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说刻薄点,此时此刻,她惟一能拿得出手的资本也就是她当前的“热度”。但我们千万别忽视这一资本的巨大威力。“名人效应”的威力就在于她能通过“名人”的一举一动吸引公众的眼球,引导公众舆论,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毫无疑问,那些民工之所以请熊德明出山,看重的恰恰是熊德明所能带来的舆论压力,而非作为普通农妇的熊德明本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维权要靠法律”的道理,那些农民工也不例外。可以想象,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他们也肯定与有关部门交涉过,但现实是,完备的法律条文在执行中屡屡搁浅,企业“始终不予赔偿”的态度和法律执行不力的现实让他们意识到了世态的炎凉。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维权失败之后,媒体自然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是,他们能叫来媒体吗?太多的侵权问题已经不再是吸引媒体的热点新闻。此时此刻,农民工心里很清楚,理论上,他们确实该相信法律,但现实中,法律没能帮他们完全解决实际问题,倒是这个靠说真话“一语成名”的熊德明能给他们带来“50%的胜算机会”,并且还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信“熊”还是信“法”还有考虑的余地吗?道理很简单,谁能帮他们维权他们就信谁。从这个角度而言,熊德明出山维权确实是法律的悲哀。

  我想,所有的农民工也和我们一样,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清欠”力度,构建完善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但是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绝非一日之功。那么,在构建这个机制的过程中,农民工的权益该如何维护呢?全靠法律?可能还不太现实,每年有那么多的“欠薪”问题无疑就是明证。在这种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我倒一厢情愿地希望熊德明大姐能多“出山”几回,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多替这些农民工发挥余“热”。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说,熊德明的“热度”还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温暖一部分遭受侵权的农民工的心灵。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