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中国农业从徘徊中走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07:19 哈尔滨日报

  新华社记者徐京跃

  2004年,与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和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告别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出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对今年我国农业形势进行了高度概括:今年以来,中央把加强农
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农业告别多年的徘徊,实现喜人的“三增”,成为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中最亮丽的一笔: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今年全国粮食增产形势已成定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在夏粮增产4.8%的基础上,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增产8.8%;秋粮生产也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明显增产,完全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的4550亿公斤的目标。今年粮食产量一举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

  今年全面启动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已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逐步展开。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4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提高8个百分点。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争取到2007年末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到2010年再新建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

  大大超出人们预期的是,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同时,农民实现大幅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4.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长了24.9%。权威人士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有望突破年初预定的5%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势头。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去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近14年来的最低点。

  在这种背景下,在人们的期盼中,我国农业发展今年出现重要转机,意义十分重大。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是我国农业今年实现“三增”的三个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加强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今年,国家在国债投资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支农国债所占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三补一减”等政策的实施,还为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了条件。

  由于粮食价格的回升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我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出现了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态势,二是出现了两位数的实际增长幅度,三是农民来自于种植业特别是种粮的收入扭转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科技的驱动是我国农业实现“三增”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农业部全面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力争到2010年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发展1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实现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和农业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以上的目标。

  “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面临着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新形势,要解决这些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加强农业仍然是明年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把来之不易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势头保持下去,任重而道远。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根本上讲,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