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无奈之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15:28 《小康》杂志 | ||||||||
《小康》记者 颜剑 秦俊勇 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许多基层政府都简单地选择了“土地财政”作为改变自身能力的突破手段——生存能力简单改变的代价是执政能力的滑坡 “我们这边很适合投资”
在泗阳县委大院上班的刘大鹏(化名)是去年调任上来的,他在县委里的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之前,刘在乡镇担任副镇长,有几年的招商经验。他刚从外地拜访完一位投资者归来,风尘仆仆,但前景似乎不太理想。 “我们这边很适合投资。” 这是刘大鹏和记者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他说的适合投资是指这里政府条件优惠、交通便利、劳动力便宜。为了能吸引到资本,泗阳开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每亩占地只需缴纳1.5万的土地审批费,就可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且还可以通过抵押土地进行贷款。开工前五年几乎完全免去地税,后五年仍享有税收优惠,而且苏北地区的劳动力也极为廉价。 在刘大鹏看来,这些都是当地的优势,也是吸引外来资金的独特之处。然而刘大鹏有些一厢情愿,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投资者显得格外冷淡,这多少让刘大鹏感到心酸。工作一年多来,他只引进一个项目,而且还是当年他在乡镇工作时的关系项目。 当地官员说,现在泗阳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便宜,而土地便宜却又是得益于前几年的“圈地运动”,泗阳县政府在国家进行调控之前,就圈到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每年,泗阳县都会制定招商引资任务,然后下发给各个机关单位,各个机关单位内部再实行分配。刘大鹏所在的部门今年年的招商任务是600万,其他部门也按照级别各有目标。 在全国,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和刘大鹏一样的官员恐怕不计其数,和泗阳一样的地方政府也有上千个。刘大鹏们除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招商引资,千方百计把资金拉到当地。任务完成出色的,政绩就突出,而且还有经济上的奖励。 财政“失血”,土地填补 在目前的情况下,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类似于一个独立的“经济王国”,必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负责,想方设法把地方经济弄发达,以便在地方政府“兄弟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要想经济发达,就必须追加本地投资,增加财政支出。但是,在数目越发庞大的财政赤字面前,县级政府官员常常感觉气馁。 一边是财政窘困,一边是政绩逼人。矛盾如何解决? 在泗阳,当地官员直言不讳,表示眼下工业和服务业根本不可能为泗阳的财政带来多大改善。现在的泗阳走到了关键一步,是死是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 为什么就到了死活只有一条路了呢?这要从中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说起。 自1994年分税制实行以来,省市两级财政留给县、乡两级政府的税收,都是一些征收成本较高的小税种。 “洋河酒厂曾经一年就给县财政贡献2.3个亿”,泗阳县经济事务考核中心主任邵阳说。但今年,酒厂税收被宿迁市划走。收入来源减少,可支出却一点没有减少。中央、省、市出台的增支政策,都要基层政府自行消化;而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基本上还是由基层财政负担。 按现行分税制体制,在税收大头增值税的收入中,县乡财政只能得到12.5%的分成,县属企业从总体上说又是亏损的,不能给县财政带来任何收入。基层财政“失血”过多,为了维持基层政府的运转,不得不从预算外想办法,以前通过罚没来补足这一块,现在则通过土地财政来填补。换句话说,县政府既要向上伸手要钱,还要向下伸手要钱。 “无奈之举”的背后 由政府主导的“全官皆招商”的办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也很有成就。以泗阳为例:据当地相关部门统计,2004年1—8月,全县共引资项目178个,计划投资13.21亿元,实际投入已达3.42亿元。还有新建的招商引资项目106个,计划投资9.92亿元,实际累计投资额2.93亿元,这些项目大都分布在泗阳的几个工业园区。但记者调查中发现,其实这里有很多的项目是虚假夸大的,目的只是为完成上级交给的招商任务。 在追求土地财政的背后,更为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是:基层政府职能显得软弱无力,或者说执政能力打了折。人们可以看到,至少在一部分地区,在那些最需要政府登台的地方,如在教育、扶贫和各项公共设施建设中,往往看不到政府的身影;而在谋求私下利益和各种高消费场合,基层政府的官员却经常出没于其中。其他还有诸如法律的执行效率极低,假冒伪劣泛滥,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社会公平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等等。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