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间有奇迹:陈家山被困矿工亲人们的期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8:40 法制日报 | ||||||||
但愿人间有奇迹:陈家山被困矿工亲人们的期待 本报记者 台建林 本报通讯员 杜金炫 顾海峰 被困矿工赵红军的小儿子站在工棚下,那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睛,透着惊恐、无助……11月29日以来,记者脑海每每浮现出这个矿区小男孩的模样。他的爸爸和3个舅舅被困陈家山
昨日上午,陕西省煤炭工业局负责人终于坦言:陈家山煤矿矿难中井下166名矿工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而今日早间,井下连续3次瓦斯爆炸,抢险工作被迫暂停。这噩耗是所有人都永远不想接受的命运宣判…… 孩子,赵红军家的两个孩子,程家4兄弟的9个孩子,166名矿工身后的数百名孩子、妻子和老人,将如何面对这场劫难的降临? 一夜冬雨,宛如苍天悲泪,把矿山压抑得更加沉重。一位老者手拎一只皱皱巴巴的塑料袋,缓缓走进煤矿矿部大院。袋里的5块烧饼,大概就将是他一整天的干粮。煤矿井口,已划出一道半圆的警戒线,线里密密实实站了一排公安干警。与前两日不同的是,今天清早,矿部大院较为沉寂,高台上仅有八九个矿工家属面对井口,或蹲或站,表情漠然。难道连日来期盼的煎熬已经摧垮了这些不幸的人们? 小巷里的黑泥水被踩得呜咽做响,记者一步步走近矿工赵红军家。红军的父亲赵有礼与家人相对无语。红军的妻兄、程家4兄弟中的老三程增石的媳妇说,能不能早点找块墓地,把兄弟5个埋在一起?老人长叹一口气,没有做声。他可能还不晓得那个噩耗,或是仍在期盼着什么。 赵红军11岁的儿子出现了。孩子只是流泪,流泪,无声地流泪。 记者没有勇气将刚刚结束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告诉他们,只好匆匆离开赵红军家。但愿老人是对的,或许,矿井深处还有一隅,还有一群侥幸逃离火魔的矿工,老人的亲人或许就是这群幸运者中的一个。我们宁肯相信他的感觉。 在媒体将“抢救工作暂停”的新闻传遍全国后。记者给赵有礼老人家打电话,得到的信息是,他的老伴承受不了期待的煎熬,病倒了,已被送进医院。而赵有礼老人依旧带着11岁的小孙子等候在井口外。 (本报铜川陈家山12月2日电)木排椅羊皮袄 ———置身陈家山矿难抢险民警们中间 本报记者 台建林 本报通讯员 杜金炫 去陈家山煤矿,从铜川市西行,得穿过金锁关,翻越崾岘梁,180里山路越走人烟越稀。矿区依一条小河而建,只有寥寥数家小旅馆。 11月28日晚6时许,我们赶到陈家山时,被困矿工家属、各路新闻媒体的朋友已将旅店占满。寒风凛冽,耳朵都快要冻掉,何处去安身?情急间,我们找到煤矿公安科。值班室里,暖气正旺。在此处的抢险队员、民警、武警也早已挤得满满登登。 听说是法制日报记者,民警立刻给我们腾出两张木排椅。铜川市武警一中队副指导员任西占见我们衣衫单薄,抱来两件羊皮大衣,不由分说披在我们肩头。 身上一下子被捂暖了!这两件草绿色大衣是武警战士站岗时穿用的,看上去很有些年代,胸口处泛着油光,隐隐散发出一点人汗和羊膻的混合味。可是,此时此刻,我们感觉到这大衣是世界上最暖和的衣衫,这羊膻味甚至也是世界上最亲切的味道。 夜深了,我们裹着羊皮大衣,躺在木排椅上。在我们身旁,办公桌、沙发和走廊的长椅上,横七竖八地睡满了公安民警。无论是公安局长还是普通民警,似乎没有人在乎自己肩头是几杠几星,值班回来,见个空处就合衣而卧。一位民警躺下时感叹:“唉呀!几天了,没合过眼……”紧接着响起了鼾声。 “集合!集合!”11月29日凌晨2时,我们被一阵嘈杂声惊醒,发现身边已经空无一人。摸到抢险现场,只见瑟瑟寒风中,铜川市公安局局长严金合带领一班民警守卫在井口戒严处。据说遇难矿工的遗体将要升井,民警们得在现场维持秩序。 11月30日夜,一天采访之后,我们又回到公安科值班室,民警们有的在收看矿难电视新闻,有的刚刚下班正端个茶缸刷牙,桌子、排椅、凳子,挤挤挨挨的,蹲的坐的尽是人。看来又将是个拥挤的夜晚。 那两张木排椅还空着,显然,那是给我们留的。 (本报铜川陈家山12月2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