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宏观调控一年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8:57 解放日报

  即将过去的2004年,是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是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但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1日召开会议决定,近期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就相关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这次会议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万众期待,举世瞩目。

  宏观经济形势为多年来最好

  “中国的宏观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速度增长较快、物价上涨温和可控、就业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的运行态势。”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日前评价2004年的中国经济时如此表示。

  中国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去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连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与此同时,煤电油运全面趋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解决上述经济中矛盾问题和不健康的苗头。

  经济运行时至年终。从各方面数据看,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明朗: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体现在速度、质量、效益上,并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是多年来最好的一个时期。

  中央驾驭全局艺术日臻成熟

  回顾宏观调控一年间,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操作层面上,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十分注意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展示了中央驾驭经济全局艺术日臻成熟。

  “这次宏观调控打的是‘组合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近日如此表示:“中央多次强调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十分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

  10月29日的银行加息,更是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外电纷纷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宏观调控中将更加灵活地运用经济手段,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娴熟。

  人们注意到,这次宏观调控注意从源头上控制,把紧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道闸门”,对于控制投资规模过快增长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从而成为本次宏观调控的一大鲜明特色。“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坚持遵循的重要原则。这次宏观调控一方面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农业、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宏观调控中,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有的西部省区市增幅还快于东部。

  解决深层次问题仍不容懈怠

  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增强信心,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容一丝懈怠。

  投资需求再度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前三季度,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2.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5.4%。投资的摊子铺开后,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应该说是今年获取丰收,但还是有缺口,尤其是品种、地区上较为突出。如何在日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态势,在这个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这需要政策和多方面的支持。

  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当前,粮食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也开始“补涨”,涨势高过粮价。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也在提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小觑。此外,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比较突出,各项改革任务繁重。

  当前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共中央政治局1日召开的会议决定,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毫不放松地做好今后经济工作,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为明年经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贺劲松 张旭东 齐中熙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