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愿熊德明的维权戏剧早些落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4日13:17 新京报 | ||||||||
作者:蓝艺 12月3日,《重庆晨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媒体展开激烈争夺战,熊德明昨日悄然“失踪”》。报道说,一个本来就不可能通过“名人”效应解决的问题,果然没有获得解决,而另一个不该发生的媒体内讧事件,却真实地发生了。
至此,熊德明温州维权之行背后的悲剧成分便多了起来。 悲剧一,老百姓维权选择熊德明,凸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一面:底层民众在心理归属上找不到亲近和信任的对象。对底层民众来说,对告“御状”和青天大人的期许心态,依然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主导力量。因此,百姓寄希望于熊德明,以及熊德明温州维权行动能够出现,本身就是社会悲剧,而不是时代的进步。 真正的时代进步应该是在利益或健康受到损害时,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坚硬的东西支撑其腰杆,使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的影响力,不需要求助任何媒体,都可以争取到应得的公正公平。 悲剧二,媒体拔高熊德明,对熊德明是一种伤害。熊德明不过是一位普通农妇,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跟总理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才获得扬名机会。尽管在媒体关注下,她很努力在温州维权,可毕竟当不起民间意见领袖,也当不起领军维权的重任。媒体拔高她维权的意义,对她来说不仅误导,也实在是勉为其难。 熊德明的哭和失踪,看起来是传媒吵架所致,其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她没有能力承受社会道义之重。推动社会进步、清明是政府的职责、传媒的义务,有那么多专家学者鼓与呼,那么多企业家在奔波以求,尚且任重道远,更何况她呢?爱护熊德明,就应该还她本来的清静;爱国家,就应该关注更多的没有出名的“熊德明们”,那样的方式或许对推进社会进步更有力量。拔高熊德明的效果并不一定好,可能还会毁了她。 悲剧三,媒体内讧体现商业竞争和炒作意识对行业秩序的破坏。这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悲哀,但又是存在于我们的行业里。评价这件事,不能依据谁是谁非,需要大视角,依据大理想、大目标、大共识。 这些年,传媒一直在艰难中行走,谁都不容易,能不能不要急于相煎呢?能不能为了营造一个有益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生态环境,而同心努力呢?能不能不在短期的商业竞争上追求一枝独秀呢?对一些于社会进步有推进作用,而于自身商业利益损伤又不是很大的新闻资源,能不能尽可能共享而不是藏私呢?如果在体现进步和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传媒都不能超越小利益的争斗,都不能拥有“我活,也允许你活,尤其允许你活得好”的心胸,不是社会的悲哀又是什么呢? 所以,我要说:愿熊德明维权的悲剧早些落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