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大学生“感动中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01:39 新闻晨报 | ||||||||
刘渐飞 晨报讯据武汉晨报报道,近日,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 “我只想朴素报恩”
高高的个儿、方脸庞、眼睛高度近视……这名普通的农家学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据徐本禹自己介绍,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徐本禹靠勤工俭学每月可获得50元的报酬。但他留下7元零花,将43元捐给山东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第二学期,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生补助,徐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有人资助他500元钱,徐将钱分别寄给了两名贫困生;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后,他取出2400元留给了系里的老师,定期寄给沙市的孤儿许星星作生活费。 徐本禹常对人说,他只是在尽力帮助像自己一样贫困的人,因为他也收到过别人的很多帮助。“我所做的事仅仅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因为,他在报上看到:那个至今水电不通的村子里有着许多渴求上学的孩子…… 出行前,徐和同学在三镇奔波开展募捐活动,最后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子衣服、一袋子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 一个月的支教活动结束了。临走时,一群学生簇拥在他身旁,有的还将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孩子们抹着眼泪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这些孩子不知道,徐已准备考研究生。但他还是答应毕业后就回来。 操场绕圈跑选择读研或支教 在返校后选择读研还是支教的那些日子里,徐每晚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回到宿舍后,他鼓足勇气给父亲打电话,但父亲气得挂断了电话。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家现在还是土坯房,上大学的学费还是找乡亲们借的。 “哪怕是读不成研究生,我也要去贵州,那里太需要我了”。徐本禹说他无法忘记在那里的孩子。 就在徐即将放弃支教时,事情有了转机。学校研究生处经过研究决定,如他去贵州支教,同意保留其学籍两年。 学会看着照片说话 今年4月,徐回到母校作报告时,他说:“我很孤独,很寂寞,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狗吊岩是一个“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的崎岖山 路,跳蚤几乎让他无法入睡,饮食不习惯,水土不服,生病……一系列的考验接踵而至。 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8月1日,最后一名同伴走了。 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在没有电和收不到信件的日子,我非常孤独,只能靠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一遍一遍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与照片上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说上几句话。”他说。 但经他的努力,“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徐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以前,学校只有140名孩子,他来后,学生人数增加到250多名。 母校捐助8万,36名志愿者进驻贵州 徐的事迹很快在华中农大传开了。 今年6月26日,学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的认真、专注……” 徐本禹的母校决定捐助8万元,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今年7月11日,华中农大又将选出的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 接下来的情形让人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不久后,来自国内外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接踵而至。 截至8月29日,共有36名志愿者申请去徐所在的地方支教或考察。当地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达1376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