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国两制”——澳门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11:33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新华社编者按:今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和澳门特区成立5周年纪念日。5年来,以行政长官何厚铧为首的特区政府与广大澳门市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华社今天起推出“澳门回归5周年”专栏,播发系列稿件,全面反映澳门5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编者按完)

  “一国两制”从宏伟构想变为成功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这一方针的强大生命力。正在以各种方式庆祝回归5周年的澳门各界人士,抚今追昔,无不对这一根本方针予以高度赞扬。

  1984年6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著名谈话。此后,“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从此,澳门开始了“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伟大实践。

  已有150多年经营史的博彩业,与旅游业一起成了澳门的经济支柱。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利用“两制”提供的政策空间,不仅继续允许博彩业在澳门生存,还将其与旅游业一起确定为特区的龙头产业,通过立法、开放等措施,打破垄断,加强引导,促使其健康发展。2003年,特区政府来自博彩业的税收已达100亿澳门元,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依然是独立关税区和自由港,在数十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对自然资源有限的澳门来说,这种特殊的国际地位对其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同时,中央政府坚持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基本法办事,不干预特区政府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为特区政府有效施政提供了根本保证。

  多年来一直以“一国两制”为研究课题的澳门大学教授杨允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古老中国文化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理念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发扬,其构思的独创性、理念的兼容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不仅是邓小平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保证澳门特区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门不仅实现了平稳过渡,而且社会形成了族群和谐、共融共存的良好氛围。

  建筑师马若龙是已在澳门工作21年的土生葡人,他亲眼见证了回归5年来特区各项事业的进步。他说,因为相信“一国两制”会给澳门带来美好明天,1990年他即决定留在澳门工作。回归后,特区政府运作很好,成绩显著;澳门居民齐心协力,共建家园;他本人所属的土生葡人社群受到平等待遇,与其他族群相处融洽。事实证明,他当初留下来的选择“绝对正确”。

  “两制”的成功,离不开“一国”的前提。5年来,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对澳门同胞的关怀和支持,则为“坚强后盾”作了生动的注解。

  数字表明:维持澳门正常运转的90%以上的淡水、60%左右的电力、80%的粮食和几乎全部的活禽蔬菜,均由内地常年不断地供应,祖国的关怀与支持须臾不离地体现在澳门同胞的日常生活中。

  澳门一位学者说,澳门的发展还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省市区的支持,也只有在“一国”的前提下,中央政府支持澳门发展的各项政策才能适时地迅速出台。

  2003年,中央政府加大了支持港澳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对澳门,开放内地多个省市“个人游”于前,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于后,将内地庞大的商品、服务和旅游客源市场向澳门开放,为特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祖国大家庭里,澳门与内地省市区开展了广泛密切的合作,涉及警务、卫生、教育、法律、气象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不仅保障了澳门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也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赢得了澳门居民的充分肯定。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0%的澳门人对“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充满信心。澳门居民正以当家作主的豪情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新华社记者王红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