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大学生支教“感动中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13:43 新民晚报 | ||||||||
勤工俭学一月获50元报酬,他留下7元,将43元捐给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学校发给他300元特困补助,他将大部分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他却申请先保留学籍,弃研支农——22岁大学生支教“感动中国” 他叫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
近日华中农大接到通知,22岁的徐本禹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 高高的个儿、方脸庞、眼睛高度近视……他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帮助别人 “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帮助别人”。徐本禹说,“这个想法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大一那年,武汉秋意渐浓,同学们陆续穿起了羊毛衫,而徐还穿着单薄的军训服。同宿舍一名同学的父母看见后,执意将带给儿子的毛衣和毛裤分给徐。拿着柔软厚实的毛衣,他流下了泪水。“那时我在想,以后一定要尽力帮助像自己一样贫困的人!”感恩之心由此萌生。 大学期间,徐课余时间就刷盘子、值夜班、做家教……与此同时,他时刻寻思着帮助他人,以致学校不得不对他采取“特殊措施”——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还穿着单衣薄裤,按政策,徐这学期可以领到400元冬季特困补助,为防止他又把补助捐给别人,学校专门为徐买来一套棉衣和一双棉鞋。 求学孩子打动他弃研孤身支教 大二时,徐看报纸时得知,贵州大方县有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十分落后,至今水电不通,但全村的孩子对于上学却是那样的渴求…… 看着这些,他流泪了,提出想利用暑假去岩洞学校教教孩子们。 一个月的支教活动结束了。徐本禹考取了研究生,读书和支教发生了矛盾。学校研究生处经过研究决定,同意保留其学籍2年。 去年7月16日,徐带着3000册图书和7名志愿者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狗吊岩。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8月1日,最后一名同伴也走了。生活十分清苦,而支教工作也很艰难。山区信息闭塞,孩子们一点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其中,学生交上来的一篇200字的作文,找出20多个错别字都算是正常的…… 好几次,徐本禹气得把书扔掉,走出教室;可一会儿,他冷静后又回来继续讲课。经过他的努力,“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徐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以前,学校只有140个孩子,他来后,学生人数增加到250多个。徐在岩洞小学支教半年后,学校从山洞搬下来,修建了新的校舍,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事迹感动世人引来36名志愿者 7月6日,徐的事迹引起贵州省委的重视,各级政府拨款改建大石小学。华农也拿8万元给予支持。目前,新校舍已动工,大石小学已被更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徐本禹担任名誉校长。 今年7月11日,华中农大宣传部长彭光茫选出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在了解徐的支教事迹后,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截至8月29日,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达13760元。武汉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