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03:3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实现由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意义

  建设文化强省,重铸中原文明辉煌,是中原儿女的殷切期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我们的先民以其博大的胸襟、恢宏的气度和蓬勃的生机,创造了璀璨绚丽的中原文化。它不仅成为凝聚千百万中原儿女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有史文明一直到北宋末年,中原文化一直领中华文明之先河。从南宋起,经济中心外移,但中原文化的影响仍然广泛而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进入了解放、繁荣的新时期。但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发展还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繁荣发展中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因势利导,在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加强文化建设;在传承中原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资源优势,把河南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省,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现实选择,符合河南现阶段发展的实际,体现了亿万中原儿女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动员全省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现代文明,实现中原崛起。

  建设文化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了发展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不论是发展公益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不论是进行文艺创作,还是开展文化活动,都是通过特定的表现形式,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和消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过程中,使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启迪,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摆上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省形成共同理想、铸牢精神支柱。

  建设文化强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标志和前进动力。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而且要发展先进的文化;中原崛起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崛起,不仅要使我省主要经济指标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而且要使我省主要文化指标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处于领先位次。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高度繁荣文化的小康社会是片面的、畸形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客观地看,河南作为发展中省份,在市场发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人才储备以及人均产值、财政收入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把河南建成经济强省并非易事,我们的目标是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但在文化建设上,我省拥有相当数量具有经济意义的世界级、国家级文化资源,拥有近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扬“长”补“短”,在文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文化的率先崛起,为整个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建设文化强省,是抓住新机遇、发挥新优势、迎接新挑战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的较量,而且也表现在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确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同时,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新的文化产业群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迅速崛起,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相当的比重。目前,越来越多的省份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新阶段取得领先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使文化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从而推动河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几年我省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诸多领域还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精品文化缺乏,知名的文化品牌不多,由拔尖人才组成的文化精英群体匮乏;文化资源集约化利用不够,还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尽科学、不尽合理的现象;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产品的总量、规模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只有2.25亿元。全省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约有半数常年无戏可演。全省有数百个影视制作机构,但近几年每年真正由我们自己制作的影视剧不足百集,能上央视一套或八套黄金时段的寥寥可数。这些情况说明,我省文化建设与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化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河南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文化强省。二、建设文化强省的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在对宏观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基础条件进行科学判断、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奋斗目标。把中原文化置于黄河文明的背景下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既有丰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熏几种文化交相辉映,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对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炎黄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中原地区是世界上较早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纪金代灭亡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轩辕黄帝的故里在河南,河洛文化的主脉在河南,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的祖籍及占汉民族70%以上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河南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地上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二,地下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一?熏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熏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全省现已查清的各类文物点28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4000处。拥有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在专家评定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有17项发现入选,名列全国第一,安阳则以最高票名列百项之首。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洛阳、开封、安阳、郑州)。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享誉国内外;安阳殷墟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长期积淀形成的中原人文精神。河南地处中原,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的交汇地,道教、儒教均发源于此。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培育了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和品格。河南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勤劳善良、淳厚节俭的精神,诚实守信、礼仪泱至的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爱国爱家、竭诚奉献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组成我们伟大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遗传基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红色资源和宝贵的时代精神。河南革命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壮丽的诗篇?熏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党领导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到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新县,到以“小延安”著称的革命圣地确山县竹沟;从红二十五军穿越河南浴血长征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弥漫着抗日烽火的太行山、桐柏山,到摧毁国民党百万大军的淮海战役河南战场,无不展示着河南革命文化的恢宏气魄,闪烁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璀璨光芒。这些都是我们弘扬先进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建国以来,河南人民继承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实现思想上、精神上的与时俱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已成为全民族优秀的时代精神;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常香玉、任长霞、李连成、赵明恩、王宏斌、张荣锁、耿瑞先、刘文功、杨正超、吴玲等时代典型,激励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不懈拼搏。

  富有鲜明特色的戏曲文化。我省的戏剧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这些剧种带着浓郁的中原特色,热烈豪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风雪配》、《收姜维》等,不仅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而且被拍成电影、电视,在全国广为流传。河南戏剧界也因此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大家,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唐喜成、李斯忠、牛得草,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海连池、胡希华,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毛爱莲等,都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今年,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剧目,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第一名。“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进展顺利,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河洛风》、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已经公演。河南的杂技艺术世界知名,尤其是濮阳、郑州、漯河杂技团,常年坚持在美国、英国、东南亚演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有相当实力的现代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2年全省行业图书出版量位居全国第五,发行点全国第一;《河南日报》发行量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河报》进入“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成为中外知名文化品牌;《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河南报业集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社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河南社会科学院连续多年在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竞标中中标,中标项目数和结项率保持在全国前三名。省广播电台的广播剧、广播小说,长期为全国同行所瞩目。人民台与专业系列台优势互补,成为位居全国省级广播电台前列的综合性大台。河南电视台拥有8套对外播出节目,《梨园春》、《中原焦点》等栏目在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文学艺术、民间文化影响广泛。以清帝系列小说知名的二月河,被海外华人誉为“最受欢迎的小说家”。通过以谢瑞阶、张海为代表的两代书法家的努力,河南已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气势雄浑的“中原书风”劲吹全国。浩浩国画长卷《走出巴颜喀拉》、《正月》在当代画坛大放异彩。河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河南博物院、河南艺术中心等一批高起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我省的文化综合品位和实力。文化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市场化运作、产品生产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河南报业集团、河南新闻出版集团以及省电影总公司、中原国际文化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正发展壮大起来。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奠定了扎实基础。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文化事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组成广泛,历来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艰巨任务。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为全社会提供有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把文化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国民素质。

  (一)实施精品战略。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以大批精品力作的涌现为主要标志的。组织广大文化艺术专家潜心攻关,以诗言志、文载道、艺传情的历史责任感,创作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豫军”品牌。坚持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原则,抓好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曲的创作、生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豫剧在全国的影响。做好重点剧目的宣传评介工作,积极参加全国各类评奖活动,争取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化部“文华奖”及中国剧协“梅花奖”等评奖中再创佳绩。繁荣文艺创作,继续保持文学、书法、戏曲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力争每年有精品力作问世。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不断推出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集中研究力量,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出版印刷精品战略。增加图书品种,加大优秀图书的出版比例,增强河南图书的品牌效应。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使河南出版物在国家级刊物中占有一定份额。

  (二)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各项事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新闻宣传效果。坚持政治家办报,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专业报纸、期刊要调整结构,办出特色,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努力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覆盖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走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强化新闻节目的龙头和主干地位,推出更多的名牌栏目、名牌主持,进一步提高收视(听)率,使河南广播电视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信息网络媒体。加大对重点网站的扶持力度,建设省级新闻宣传重点网站。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新闻宣传质量,及早形成我省网上宣传的规模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网络发展趋势的互联网新闻宣传新路子。

  (三)加快都市文化建设。以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中心,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文化,努力形成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相促进的现代都市文化格局。在全省开展“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活动,加强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以及城市雕塑、文化广场等多层次文化景观的改造和建设,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力促“高雅文化普及化、大众文化品位化”,持续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质,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使都市文化成为发展现代文化的重要窗口。积极承揽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文化活动。举办文化活动要加强与经贸活动相协作,同现代文化传媒相结合,增强渗透力,扩大影响力,提高辐射力。

  (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既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以培养“四有”农民为目的,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载体,完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加强集镇文化建设,积极开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解决农民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实行文化扶贫政策,扶持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文化服务。

  (五)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省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以豫剧、杂技、文物、少林功夫为强项,打造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通过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现代传媒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扩大河南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艺术团体进入国际市场。重视港澳台地区和华人华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吸引国外文化资本进入河南文化市场,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扩大文化贸易。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展示文化形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投入,尽快改变我省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状况。加快河南艺术中心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标志性文化建筑。全省有条件的市、县城区可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文化设施布局,逐步建设综合性、群众性、大众化的文化场所。城市社区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各地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设施。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全省各类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图书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十五”期间“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七)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物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是维系黄河儿女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重视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科研,继续保持我省文物考古发掘和文物科研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高质量地完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课题。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抢救一批稀有的或濒临灭绝的优秀民间艺术品种,加大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抢救力度,充分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积极开发以文物景点、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文物旅游业。

  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发展文化事业还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等,这里不再一一论述。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文化产业是具有文化特色的产业经济,指的是文化产品生产销售过程的产业化。要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乃至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进一步放开手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使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新的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围绕一个总体目标、突出五个工作重点、处理好四个相互关系。

  “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即: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到2010年,使文化产业附加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年收入达20亿元以上,对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五个工作重点”,即:一是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门类清晰,布局合理,特别是在一些被称作文化工业的部门,如影视制作和电影放映业、录音录像品制作销售业、图书和报刊印刷出版发行业、游戏娱乐业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产业化水平。这就启示我们,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必须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从我省实际看,应进一步优化报业、出版业、广播影视业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音像出版、电子光盘、工艺美术、旅游观光、体育健身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群。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经验和人才智力资源,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档次,增强文化主导产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由产业扩张向产业升级转变,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

  二是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要按照“龙头带动,梯度发展,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总体思路,结合城市化进程,构筑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中心的郑、汴、洛精品文化产业群体。同时,积极发展以各省辖市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群,逐步建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全省的文化服务网络,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扶持文化骨干企业。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若干个重点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西方文化产业之所以发达,实际上也就是一批专业分工明晰的集团公司在起带动作用,如影视业的福克斯电影公司,游戏娱乐业的迪斯尼、卡西诺,以及集新闻、出版、影视于一身的默多克国际新闻集团公司等,都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连锁经营集团公司。一定要加快我省文化企业的资产重组,组建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的文化企业集团。在完成旅游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组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演出、电影发行放映和文化科技等集团的组建,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群。

  四是开拓文化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扩大河南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继续巩固和扩大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光盘、美术作品、演出、体育比赛等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加快形成出口优势。提高文化娱乐市场档次,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把我省建成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基地和体育赛区。

  五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具有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把演出业、艺术品业、文化娱乐业、电影业、文化、文物旅游业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演出业要着力推动各类表演团体、中介机构、剧场等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演出单位与传媒业、旅游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增强演艺业的活力与发展后劲;加快全省文艺演出业结构布局调整,使艺术生产规划、种类、数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艺术品业要着力扶持培养艺术品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建设工艺品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大力开发书法、美术、钧瓷、汝瓷、汴绣、玉雕、陶艺、唐三彩、泥玩、剪纸等传统工艺品,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畅销品牌。文化娱乐业要着力兴建、改造各类娱乐场所,在大中城市发展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增加娱乐场所的总量,提高服务质量。电影业要着力培育生产、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大型电影集团;对省辖市重点影剧院进行多功能服务的改造,建立以院线制为中心的电影发行放映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加快农村电影放映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巩固拓展农村电影市场。文化、文物旅游业要着力搞好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建设“一线三区十二景点”的旅游线及各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文物旅游线。注意增加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开发文化、文物旅游产品,组建文化、文物旅游企业,使我省的文化、文物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

  “处理好四个相互关系”,即:一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核心是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离不开市场。所以,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推进文化产业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努力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艺术部门都能够实现产业化。比如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博物馆等,很难按产业化的要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其经济功能。我们既要防止因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就给文化“断奶”的现象,不断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服务;又要注意克服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办文化的倾向,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处理好繁荣市场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必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建立积极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以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繁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四是处理好开发文化资源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我省是文物大省,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既应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保证文物利用的合理、规范、有序。

  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当前,制约我省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是体制落后,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特点,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点是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事业繁荣;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重点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促进产业发展。

  (一)创新管理体制,培育充满活力的文化主体

  对经营性文化领域而言,核心是改革产权制度,关键是转变经营机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主体活力。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重点是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内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宏观管理方面,要通过建立资产授权经营体制,明确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增强党委对文化的宏观领导和调控力,加强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文化主体自主权。在文化系统内部改革方面,意识形态属性强的单位,主体保持事业性质,确保宣传业务的导向正确,而对其经营部分可进行公司制改造和产业化运作,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单位,可整体转企转制,实行市场化经营,实现优胜劣汰。

  (二)创新投资机制,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改革经营性文化领域的投资体制,要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彻底改变由国家包揽文化投资的旧的经营模式,打破国有投资垄断文化市场的局面,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体制障碍,为文化产业发展铺平道路。所谓“立”,就是要让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下独立自主地发展文化产业,让各种所有制形式在公平的政策环境中发展文化产业。为此,要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社会和个人投资文化企业,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

  改革公益性文化领域的投资体制,一要政策上放活,二要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活,就是要改变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状况,除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大量社会公益文化可交由社会兴办,或吸收社会力量兴办。政治上放心,就是要相信引入社会力量办文化事业,不会改变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政府通过加强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探索向社会募集文化公益资金的多种渠道和方式。鼓励文艺团体、文学艺术创作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展艺术产业和智力产业。

  (三)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文化人才辈出

  文化要发展,关键靠人才。要建立与文化领域创造性劳动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建立与文化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促使文化人才积聚、人才辈出。一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全省有文化艺术院系的高等院校要重点培养文化艺术、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尽快招生,培养文化艺术工作急需的人才。二要改革人才管理办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人才为单位所有或部门所有的模式,建立自由流动的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确立以业绩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三要以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文化资源开发为载体,面向社会有计划地引进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四要抓好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文化执法力度,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依法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严厉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总之,到2020年,我们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国领先、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