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战争风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6:21 解放军报

  九里山烽迹

  前往九里山的路上,耳畔总响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久远歌谣:“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徐州古时候叫彭城,从来就是个打仗的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多次,至于为什么
打,谁和谁打,胜败几何,有的能说得清,有的完全是糊涂账。但它说明,徐州处于中原地区的南北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就成了称强图霸、龙争虎斗的必争之地。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刀来枪往的厮杀决斗,九里山又都往往是一处不可忽略的战场。

  九里山位于徐州市区的北郊,由若干山峰组成,东西长九里,故得此名。我曾登临过它的西峰象山,俯览其连绵壮观;也曾在它东峰琵琶山下的一座军营里,与几位好友彻夜长谈过。几年前我写的《楚歌汉韵》,是一部记述刘邦、项羽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的作品,其中关系最后命运的一场决战,就是在九里山进行的。也许因为这诸多原因,所以这次到徐州,就急急作了一次九里山的重游。

  登上九里山的中峰团山,状若伏象的西峰象山,形如琵琶的东峰琵琶山,以及远远近近的山坳山口,都带着各自不同的形状和色彩,一一涌到我的面前,使我不由得又想到刘邦和项羽在这里进行的那场一决胜负的战斗。

  韩信率领的军队和刘邦率领的军队在颐乡会合后,刘邦尽管不满意韩信,但权衡利弊后,仍然把所有汉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他。熟谙兵法的韩信,却看不透刘邦的内心用意,极尽忠诚,深夜亲自察看地形,精心设阵布兵。他按八卦的乾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泽,把部队埋伏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面,刘邦接应,韩信诱敌,总共十面,这就是有名的十面埋伏。刚愎自用的项羽,既没看出韩信的用意,也不听部下的提醒,在引诱之下又失去理智,进入了韩信设定的伏击圈,被团团围住,往哪个方向冲杀都遇到汉军的阻击,大量损兵折将后,才突出重围。这次战斗,决定了项羽的最后失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年那场勇与谋的拼杀,早已经作为智慧和谋略的经典,定格在了战争的史册上,映现在电影电视的镜头里,回荡在激越悲壮的乐曲中,而留在这九里山上的惟一痕迹,大概只有磨旗石了。

  磨旗石在九里山的中峰之巅。满山嶙峋的怪石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凹下一个深深的坑。我用目光触摸着石坑,仿佛看到一面大旗的旗杆抵在巨石上,不停地朝着各个方向转动,发出连续不断的炸雷般的响声,硬是在坚硬无比的岩石上,磨出了这个深坑,历经两千多年的风浸雨蚀,依然触目惊心。

  据史书说,韩信在派将领兵设伏时,惟独没有点樊哙的名字。樊哙不仅是刘邦的连襟,而且在项羽的鸿门宴上保护了刘邦,在历次战争中屡立功勋,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在这决定胜负的战斗中,自然不甘落后,就以为韩信看不起他,并说了类似军令状的话:如果我误了事,任凭元帅军法治之。像所有统帅善用激将法一样,韩信这才说出让樊哙到九里山顶执掌大旗,随机应变地指挥三军,并强调这是军中耳目,关系重大。樊哙自然乐意。战斗开始后,他亲自扶住大旗,居高临下,俯视山下,看到项羽向哪突围,就眼疾手快地适时将大旗朝哪个方向挥动。四面八方的军队随旗转移调换位置,如汹涌呼啸的潮水,似触天盖地的飓风,使得楚军伤亡惨重。力大无比、威猛盖世的项羽,虽然左冲右突,杀出了重围,也自叹身疲力缺。随后,在离九里山不远的垓下,又被韩信指挥的汉军团团围住,张良则用凄婉的箫声和悲伤的词句演奏楚歌,挑起楚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厌战心绪,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削弱其战斗力,这就是被后人传颂的“四面楚歌”。一败再败的项羽,最后只能泣别虞姬,在乌江边自刎身死,从而结束了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

  不论这里有多少夸张和传奇的成份,但九里山决战及其胜利者和失败者,却是真实的,不然就不会有这些夸张和传奇了。当然,夸张也好,传奇也罢,往往向着胜利者。

  在人类今天生活的地球上,渗透无数将士鲜血、掩埋无数人尸骨的战场是很多的,成为风景名胜之地的也不少,但能像九里山这样神奇玄妙的,却实在不多。仅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两种战法,就长久灼灼生辉,倾倒一代代的武人文人,被说个不衰,写个不衰,唱个不衰。

  凤凰山塔炬

  如果说磨旗石是中国远古连绵战争烽火留下的一点模糊印迹,那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战的明亮身影。它们分别建在九里山和凤凰山上,一北一南,一远一近,使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枉担了龙争虎斗古战场的声名。

  对淮海战役纪念塔,我并不陌生。早在上中学时,就听说要筹建纪念塔之事,教我们美术的一位老师被调去参与雕塑方面的设计。我当兵不久,就前来参观过,那时虽然还在修建中,到处堆满了沙石、砖瓦、水泥等材料,但塔已耸立起来,背依青山,面朝东方,犹如一束巨形的火炬,高大挺拔,巍峨壮观,在我的心里烙上了极为深刻而清晰的印象。此后每一次走近它,心头都升起一种庄严感肃穆感。

  这一次,我是从凤凰山的东坡走向纪念塔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8.15米的高塔,是毛泽东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穿过级级石阶,就到了塔的跟前。塔座正面,横书着767个字的长篇碑文,两侧是花岗岩浮雕。碑文和浮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这场战争统帅们的运筹帷幄,将士的浴血冲杀,民众的奋勇参与,真可谓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

  关于那场战争,史书上有着明确的记载: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北起山东临城,南达安徽淮河,东自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的广阔区域,解放军的60多万人同国民党军的80多万人进行了65个日夜的激烈战斗,最后以解放军的胜利和国民党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多年来,我读过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人谈他们指挥淮海战役的材料,亲耳听过张爱萍、叶飞、张震等人叙说淮海战役的战斗情景,还读过杜聿明、黄维等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将军们的回忆录,并采访过一些我军基层官兵、支前民工以及国民党军队投诚或被俘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不仅知道那次战役的必然发生、激烈进展、最后结果以及它所起到的历史作用,还知道了许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情节和细节,从而丰富了我的认识,更深地理解了在这次战役中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记得参观西柏坡时,我站在毛泽东住过的那间小屋里,情不自禁地想到南京总统府内蒋介石宽大的办公室,而在蒋介石宽大的办公室里,也不由得想到毛泽东在西柏坡时住的小屋。置身在那两个地方我都想得很多,想到了他们率领的两个政党、两支军队,在几十年里的分分合合,斗智斗勇,其中就想到了淮海战役,久久沉思:一支80多万人、武器精良、供应充足的军队,怎么会被一支60多万人、武器简陋、供应不足的军队打败了呢?通常的解释,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话是没错的。而国民党一些被俘的将领却说:是国民党自己打败了国民党。他们内部腐败,拉帮结派,争权夺利,老百姓反对,士兵们厌战,自然一败涂地。这颇像古书所说,灭六国者六国也,灭秦者秦也。其实,得人心和败于己,是互为作用的。

  和过去每一次来到这里一样,面对烈士纪念塔,面对纪念馆里的一件件已成为历史文物的展品,我的思绪仿佛陡涨的潮水,汹涌澎湃,从现在流向过去,又从过去流向未来,久久奔腾不息。看周围参观的人,绝大多数面孔严肃,都在凝思默想。只有那些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睁大单纯的眼睛,认真地看着听着,好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一个遥远又遥远的战斗故事。

  徘徊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中心广场,我的目光穿过热闹繁华的徐州市区,投向城北的九里山,心里悄悄把淮海战役和发生在那里的楚汉相争的十面埋伏作了一个对比。这两次战争,时间上相距甚远,规模上更不能同日而语,但我以为也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决胜之战。十面埋伏之后,项羽大势已去,不久就在垓下彻底惨败,刘邦很快建立了西汉政权。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经过三个多月,解放军打过长江,占领南京,八个多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也可以说,发生在徐州的这两次战争,都是决定一个政权灭亡一个政权诞生的大决战。因此,徐州便以不同的形式,为它们留下了有形的标记,呈现在今人的面前。

  说来也怪,战争是残酷的,是刀枪对刀枪、存亡对存亡的无情厮杀,胆小者闻之心惊肉跳,不敢直面。然而当硝烟散去,鲜血渗进泥土,尸骨在时间里朽烂,打过仗的地方,又会成为诱人的名胜,有着独特的魅力,许许多多的人都慕名蜂拥而至,听历史前进的脚步声,看勇猛拼杀、誓死如归的壮烈之美。九里山、凤凰山,就是徐州两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千千万万游人。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更是如此。不过,我也希望它是这里最后的一幅战争风景。(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