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生运动会破纪录好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8:01 每日新报

  学习压力大了体育运动少了生活方式变了少年胖子多了徐杨

  新报讯 【记者徐杨】在刚过去不久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勇夺110米栏金牌,追平保持了11年的世界纪录的场景让所有华人都兴奋不已,也让人们都认识到世界纪录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可令人意外的是,在和奥运盛会档次相差不知多少倍的学校运动会上,很多纪录却可能再也无法被打破。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本市很多学校的校运会纪录已经
尘封了许久,如今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全面下降,胖子越来越多,在运动会上普遍力不从心。而这不仅缘于学生们学习压力的增加,也缘于对体育运动的忽视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孩子“体积”越来越大

  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 11个部门联合发起,历时三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被称为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与身高、体重、胸围的加速生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青少年儿童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

  和上一次调查相比,反映柔韧性的立位体前屈指标, 7-12岁下降 0.4厘米、 13-18岁下降 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最多下降 2.3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 800米、1000米跑下降更为明显,13-18岁中学男女生的 1000米、 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 9.6秒、 12.6秒,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另外,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也没有一个是上升的。

  “少玩多学”思想作怪

  四大因素影响运动

  昨天一大早,记者在多个晨练点发现,这些晨练队伍中几乎全是老年人,很难找到年轻人的身影。老人们告诉记者,家里的孩子没有跟他们一块儿锻炼的习惯,平时要上课,就算放假也只顾着睡懒觉、上网、打电脑游戏,反正是没时间锻炼。

  到底是什么挤占了孩子们的锻炼时间?主要原因有四,除去由于竞争激烈,不得不选择多学习少运动,以及课余上各种课外补习班两个因素之外;还有就是家长和学生对体育成绩的不重视以及学生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位中学生告诉记者,体育课在他们眼里就是室外活动课,目标就是毕业能达标就可以了。而在很多家长眼里,体育课似乎也是一门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课程。学生们都表示,体育成绩不好的话,爸爸妈妈根本不会批评,而如果文化课差,家长就会对自己说,“少玩点,少运动,多学习”。

  除了学业的压力和家长的忽视,现在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运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跳房子、跳皮筋儿、迈步等很多以前孩子们热衷的课余活动,现在已经不能引起“新新人类”的兴趣了。如今,在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的小学生中,不少人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每天用来看电视的时间在1到3个小时之间,另外还会抽出时间来上网和玩游戏。以此可以推算出,他们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和做作业上的时间就有4到6个小时,这样他们运动的时间自然就很少了。

  专家介绍,缺乏运动是很多年轻人早早患上成人病的主要原因,不运动比较容易得心脏病或糖尿病、颈椎病、腰椎病,而缺乏运动再加上高热量的饮食,使得青少年中的肥胖比例呈上升趋势。

  健康指标不容乐观

  运动促进智力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本市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递增 30%左右,重点初中患病率已达50%,重点高中近视患病率更是高达85%以上。 1997年,本市青少年吸烟率为 9.96%,而最新统计表明该数字仅略有下降。2000年,本市小学生肥胖率已达到9%,同年对本市 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营养知识问卷调查显示,有63%的孩子不知道肥胖易患高血压等慢性病。

  有关研究则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记忆、思维能力等。体育锻炼后,学生智力活动效率明显增强,提高反应速度,有益于发展智力。而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和比赛具有复杂、灵活、多变的特点,经常从事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反应敏捷、观察判断正确、想像力丰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短信推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