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造可持续发展跨越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8:05 天津日报

  ——天津建材集团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述评周志强马波

  传统工业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企业进步的意义何在?我们从天津建材集团的发展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建材集团在8年嫁改调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探索出一条增长方式转变、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传统印象里,建材无非是“砖瓦灰砂石”,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然而当我们走进天津建材集团绿意盎然的花园式厂区、深入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时,传统的偏见突然烟消云散了,这个老牌建材“国字号”,已经彻底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正是这种蜕变,使建材集团在宏观调控的大势中能够乘势而上,用生产的高位运行、产品的科技图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材集团的变化,是由单一经营向多业并举滚动发展的转变,是由依赖资源向依靠科技追求高水平的转变,是由资源消耗型向打造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变。8年嫁改调为建材集团走科技依赖型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夯实了基础。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王忠琪说:“8年嫁改调,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探索出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之路,改造的是传统观念、调整的是产业结构、嫁接的是未来之路。”

  传统建材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低迷,建材职工从思想情绪到收入水平的困顿———建材集团在90年代前期面对着这样一个困局,这一切仿佛亮出了危险的信号:此路不通。集团上下为走出困境冥思苦想之时,也正是天津工业嫁改调的确立与实施之始,它为企业的逆风飞扬带来生机。从观念创新到产业革命,从一业支撑到“四轮驱动”,在牢牢把握住基础建材的前提下,建材集团实现了经营理念上的升华: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观念创新抓调整,推倒围墙搞改革,哪条路通走哪条。思路转变的“果”源于嫁改调的“因”,加快发展的“实”,得于嫁改调的“魂”;以准确的定位为指导,建材集团瞄准先进,较劲爬坡,终于跨上了工业、流通、房地产、建筑业“四轮驱动”的快速发展之路。

  基础建材:脱胎换骨的蜕变。靠着敢为人先的气魄,建材集团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上进行大幅度调整。一批工艺落后、能耗严重的产品被坚决淘汰;一批“科技建材”、“环保建材”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水泥、玻璃、玻璃纤维三大生产基地,构建了新型建材、高科建材两个生产园区;高技术含量的低碱水泥、玻纤窗纱、新型墙体材料、PE管材等拳头产品成为撬动市场的有力杠杆。集团的工业生产一扫过去低水平、高能耗的状况,跨上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良性发展轨道,工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2位数增长,2003年底资产总量比1996年翻了一番。

  建材流通:独领风骚的善变。建材集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果断地介入建材流通领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独辟蹊径,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旗下的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集纳着国内外千余家知名品牌,经营着15大类4万余种建材商品,交易额稳居天津建材流通业的龙头地位,成为天津建材流通业的旗舰航母,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写下建材集团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精彩一笔。

  房地产:后来居上的裂变。建材集团在房地产领域的资本投入,是利用自身优势,在做强建材生产与流通环节后的自然延伸。在把握住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前提下,旗下的天材与新材等数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依托集团拥有的土地,发挥集团科研、设计、生产、施工的集成优势,在开发房地产业的同时,还为推广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做出了示范。截至目前,商品房的开发面积已超过50万平方米,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建筑业:方兴未艾的聚变。多极发展是建材集团快速壮大的“法宝”,但这种多极不是盲目地大干快上,而是形成多种经营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产业链,建材集团下属的工程施工公司就是这条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也是“聚”集团生产、流通、房地产的天时、地利于一身的生力军。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年产值在去年已突破了4个亿,它以集团的生产为后盾、以集团的流通为渠道、以集团的房地产为主战场,形成了其他施工队伍不可能具备的综合优势;同时还以各种信息反馈到集团其他领域,作为调整战略规划的依据。

  工业抓调整,流通争地位,房地产打品牌,建筑业聚优势,建材集团四轮驱动的强力引擎为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加速度,这一切为建材集团转变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追求高水平———从资源依赖到技术依赖的转变

  建材产品的软肋就是它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性,缺乏技术含量的传统建材不仅吞噬着有限的资源,还以它的低效益使滚动发展举步维艰,而低水平的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治这一顽疾的唯一“解药”只有技术进步。思路代表水平,工作体现水平,发展取决水平,如果说建材集团“四轮驱动”是它快速发展的表象的话,科技进步与追求规模就是它的内在动力。正是靠着科技进步、靠着追求高水平,建材集团很好地解决了都市型建材发展的方向问题。

  低水平是包袱,高水平是财富。只有高水平才能顶压力、抗风险,才能搏击市场、立于不败。建材集团在对产品结构调整时,确定了提升传统产品科技含量与发展新型建材双管齐下的经营战略;事实证明,这样不仅让传统产品焕发青春,还以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占领并巩固了市场,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以传统建材的代表水泥和玻璃为例。集团下属的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振兴水泥有限公司,淘汰了耗能多污染重的“湿法生产”工艺,先后建成了高科技含量的日产1000吨和2000吨的“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实现了“低能耗、轻污染、多产出”的良性发展,质量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建材集团还在本市率先开发了低碱水泥生产工艺,用高标号的优质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被广泛应用于本市机场、轻轨、快速路道桥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中。集团旗下的远洋龙达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在平板玻璃的生产中,淘汰了传统的6机窑工艺,全部采用平拉、浮法等先进生产工艺,同时大力开发玻璃深加工产品,其拳头产品2毫米、3毫米玻璃产量的80%用于出口,“远洋牌”玻璃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远渡重洋。

  在对传统建材进行升级换代的同时,建材集团还在新型建材的研发与生产上取得了突破。以加砂砼砌块、彩色水泥瓦、预应力管桩为代表的新型墙体材料,实现了“保护资源、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一举三得,成为建设部提升住宅环保标准的试点单位,为集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加了后劲。建材集团还开发了塑钢门窗型材、PE管材等新型化学建材,其中PE大口径双壁波纹管,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成为传统水泥管、铸铁管的最佳替代品。包括新型塑料门窗、玻纤纱窗等高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在内,依靠科技进步为先导的产品调整,让建材集团产生了质的飞跃:工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2位数增长,从1995年前的3.4亿飙升到去年的23亿,2003年底资产总量比1996年翻了一番。集团下属14家企业获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高水平固然是发展之源,但小规模只能看到财富的涓涓细水,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汇细流成江海。建材集团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同时,在追求规模上下功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单项冠军”:330万吨的水泥年产量奠定了天津同业龙头地位;150万重箱的平拉玻璃生产线位居世界三甲;大口径PE双壁波纹管刚投放市场便夺去了三分之一的份额;高附加值的玻纤纱窗尽产尽销,不但出口欧美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科技与规模相辅相成,为建材集团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蓝天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无非是宏观上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和企业内部与员工的关系两个方面。这两者都是责任与效益的辨证统一体。如果我们对建材集团认识仅仅停留在它巨人般的“皮筋骨”上,那就流于表面化了。采访结束,给我们更深印象的是建材人“骨子里”的变化,“精气神”的升华。那就是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

  传统建材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一类。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天津建材水泥分公司两条立窑“灰龙”全市闻名,厂内外污染影响很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蓝天”,建材人在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中形成了全新的企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王忠琪说,“金山银山”是企业的追求,“绿水蓝天”是追求中的价值观,这不是谁逼着这样做,而是我们在新的发展思路中、新的增长路线中,所必需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否则你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你也没办法实现跨越式发展,因为你留恋低水平,抱残守缺,背着低水平的包袱,负重前行,能走多远?所以,可持续发展是追求高水平,追求创新的“果”。

  于是,集团上下形成了共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蓝天。振兴水泥在水泥原矿利用上做文章,筛选可利用的尾矿资源,对矿石的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60%提高到90%以上,对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对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天津石矿开采后的废料,经过先进的工艺处理后转化为人工砂,以其高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建设并供不应求,被国土资源部誉为全国首创。在振兴水泥公司引以为荣的4项认证体系中,除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0012计量体系认证外,他们成功通过了ISO14001环保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体系两项“绿色”认证。这在同行的眼里,是一大奇迹。水泥生产会带来煤水电的大量消耗,天水股份水泥分公司改造了供水管网,建立了独立循环的中水系统,每年节省水费达300万元。他们利用新工艺降低装机容量,用自动化控制提高台时产量,使吨水泥耗电量达到国内节能先进水平。而利用窑尾余热取代燃煤锅炉解决供暖、供热问题,年节煤近2万吨。他们还尝试了建筑垃圾与污染性废弃物的再利用,利用干法窑并重新添加配料,烧制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探索出一条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之路。

  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项目建设与环境建设同行,企业发展与服务社会齐头并进,已成为建材人立目标谋发展的自觉意识。走进如今的水泥公司,犹如走进一个花园,厂区绿化4.8万平方米,占全厂面积的15%,累计植树达3000多株。偌大一个企业,每天不让一车垃圾出厂区,统统无害化处理。他们甚至考虑在选拔基层主要干部的时候,把个人的环保意识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建材集团位于蓟县的水泥石矿,则以一边开采矿山,一边培土绿化,植树1000亩40万棵,再造葱绿山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被传为佳话。严格的管理和人人自觉的风尚,成就了如今建材人创造的环保奇迹。

  本报记者周志强马波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短信推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