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省能源利用状况白皮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9:22 浙江日报

  前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而浙江陆域“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95%以上消耗的能源需从省外调入。“十五”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与之相应,全省能源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亦趋凸现。能源供需态势已由“七五”~“九五
”期间的结构性、区域性、阶段性短缺,演变为当前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全面短缺,尤其是电力供需矛盾突出。不仅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能源瓶颈制约已成为我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作出了加快电力发展,力争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三个一千万”电源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并提出电力供应要“坚持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让电于民”的原则。采取了保重点,错峰用电、有序用电等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把能源瓶颈制约损失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开展节约能源,强化依法节能,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减缓能源瓶颈制约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以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展望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省必须牢牢抓住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关键期。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要率先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因此,如何减缓能源瓶颈制约,确保有效供应,既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涉及经济安全保障长远战略,更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面对、全社会应予关注和思考的共性课题。为增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省能源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全社会能源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意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将2003年浙江省能源利用状况公布如下。

  一、能源资源现状

  浙江一次能源资源十分匮乏。2003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370万吨标准煤,仅占全省年能源消费总量4.9%,95%以上的能源资源依靠外部调入。其中,原煤产量69万吨,水电、核电年发电量260亿千瓦时。全年从省外净调入能源总量716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2%。今后,随着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逐年递增,一次能源自产量的减少,总量需求缺口还将逐年扩大,自给率将持续下降。我省一次能源资源贫乏与能源供应高度外向依赖并存的基本格局,不大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1990年-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与一次能源生产变化状况,见图1。

  图1 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与一次能源生产变化情况

  (一)煤炭资源

  全省境内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约9500万吨,不到全国探明储量万分之一。全省原煤产量已从1996年的122万吨,逐年下降到2003年的69万吨,自给率从“九五”初的3%,下降到2003年的1.1%。全年净调入煤炭6575万吨,比上年增长8.2%。

  (二)电力资源

  至2003年末,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为2382万千瓦,全年发电量为1092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22.8%。其中:6000千瓦以上电厂装机容量为1948万千瓦,年发电量1058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24.8%。“九五”期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从1013万千瓦增加到1809万千瓦,年平均增长12.3%,比同期全省电力消费平均增幅快1.2个百分点。“十五”前三年,电力装机容量年平均增长9.6%,比“九五”期间平均增幅低2.7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用电量年均增幅低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省发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呈逐年下降。已从1999年的97.6%,下降到2003年的88%,下降了9个百分点,向省外购电量逐年快速递增。2003年净调入电量1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2%。2003年,电力供需出现严重失衡,全省电力最大负荷缺口约630万千瓦,用电量缺口达200亿千瓦时。全年共拉限电35.8万条次,损失电量34亿千瓦时。

  火电

  至2003年末,全省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532万千瓦,年发电量831亿千瓦时。其中:6000千瓦以上机组容量1232万千瓦,年发电822亿千瓦时。全省火力发电机组中,燃煤机组装机容量1133万千瓦,占74%,年发电700亿千瓦时;燃油机组装机容量399万千瓦,占26%,年发电131亿千瓦时。随着天然气进入浙江,燃气发电机组已在建设中。

  水电

  全省经济可开发单机容量一万千瓦以上水力发电资源约660万千瓦,至2003年底,全省已开发投产水电装机容量417万千瓦,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18%,全年发电总量83亿千瓦时,约占全省发电量的8%。目前,全省水力资源开发比例已达60%左右,在全国已属开发水平较高地区,余下待开发的水力发电资源难度增大、单机容量小、利用小时低,经济价值不高。

  抽水蓄能

  作为电力调峰的抽水蓄能电站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2003年发电28亿千瓦时。在建的还有桐柏等抽水蓄能电站。这些水力蓄能调峰电站的建成投产,将会明显增强全省电网调峰能力。

  核电

  “九五”以来,浙江境内核电发展较快,1994年秦山核电一期30万千瓦投产运行后,二、三期机组又相继投产,至2003年底,总装机容量已达240.6万千瓦,年发电149亿千瓦时。根据核电发展规划,浙江三门境内6×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三)油气资源

  我省陆域迄今为止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与邻近省、市资源共享的东海油气资源,仍在开发中,预计到2005年开始供气。2003年全省消费的石油资源全部靠外部调入,全年共调入原油1438万吨,比上年增长18.9%。加工原油1421万吨,增长14.7%。2003年底,西气东输工程的天然气已进入浙江,预计2004年供气能力约13亿立方米。东海油气资源2005年可登陆省内,年供气能力约25亿立方米。

  (四)可再生能源资源

  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改善生态环境等常规能源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对促进我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战略意义。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我省,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能源供需已发挥了较好的替代作用。

  风能

  我省海岸线总长约6500公里,风能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全省大多数海岛平均风速在5米/秒以上,年平均有效风速时数约6000小时以上。少数沿海地区高山顶上的有效风速时数也在6000小时以上,近大陆或面积较大岛屿有效风速时数,约占全年时数的50%~60%。全省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164万千瓦。至2003年末,已开发建成临海括苍山、苍南鹤顶山、嵊泗泗礁、大陈岛、北麂岛等风力电场基地,总装机容量达3.4万千瓦,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8%。

  太阳能

  我省属日照量四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小时,年太阳辐射能为1280千瓦时/平方米。太阳能供热已成为我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全省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52.2万平方米。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20万平方米,按日照时数折算,年替代商品能源24万吨标准煤。

  生物质能

  全省生物质能资源年可开发总量约可替代商品能源869万吨标准煤。至2003年底,全省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21处,每年还可处理畜禽污水253万吨,年产沼气2350万立方米,相当于替代商品能源7.7万吨标准煤。全省已建成秸秆气化集中工程8处,全年利用秸秆、薪柴总量约858万吨,相当于替代商品能源约448万吨标准煤。

  垃圾发电

  目前,以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方式供热发电,已成为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至2003年,全省已建成投产垃圾焚烧供热发电企业8家,日处理工业及生活垃圾总能力约4010吨,焚烧发电装机容量达19.5万千瓦。据不完全统计,垃圾焚烧发电已消化垃圾120万吨,生产电量3.7亿千瓦时。

  二、能源消费

  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6%;第二产业增长16.7%;第三产业增长13.8%。同时,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幅为26.1%,比轻工业快4.6个百分点。与全国性投资高增长相关联,我省一些高能耗基础产业出现了整体性高速增长,钢铁、水泥及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幅分别达到了25.1%、24%和57.4%,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进一步拉动了全省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按当量热值计算达7618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比上年增长13.7%。增幅为“九五”以来新高,比“九五”5.8%的年均增幅高出7.9个百分点,比1996—2003年平均增幅高6.9个百分点。其中消费煤炭(原煤和洗精煤)6626万吨、电力1240亿千瓦时、石油制品1395万吨,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消费增幅与上年比,分别增长10.2%、22%、14.7%。

  从“九五”以来我省能源消费变动情况看(见表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规模逐年扩大,国民经济能耗强度虽趋逐年下降,但降幅逐年趋缓,而电力消费强度逐年提高。与之相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及煤炭、电力、石油三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年来都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表1 浙江省GDP与能源消费情况

  (一)国民经济能耗强度

  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能耗强度(即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81吨标准煤/万元,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万元GDP综合电耗)为1320千瓦时/万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44%和20%左右。按GDP可比价格计算,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仅比上年下降0.6%,电耗强度则比上年上升6.7%。

  “九五”以来,国民经济能耗强度虽呈逐年下降态势,但“十五”前三年,降幅明显趋缓。“九五”时期,年平均下降4.6%,“十五”前三年,年平均仅下降1.6%。全省万元GDP电耗出现了先降后升,“九五”前期快速下降,期末出现上升,“十五”前三年GDP电耗强度又以年平均5.6%的速度加快上升。变化情况详见图2。

  全省能源经济效益有所改善,每千克标准煤产出GDP为12.2元(约1.5美元),每千瓦时耗电产出GDP为7.6元(约0.9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43%和14%。能源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仍处全国前茅。

  图2 浙江省国民经济能耗、电耗强度变化情况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95,煤炭、电力、石油制品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71、1.53、1.02,能源消费总量、电力、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均创“九五”以来新高。“九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7,煤炭、电力、石油制品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32、1.01、1.03。而“十五”前三年全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6,煤炭、电力、石油制品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77、1.5、1.2。由此可见,近几年来,三大常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均处于较高值域,能源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其中,尤以电力需求增长为龙头,石油次之,并拉动煤炭需求快速增长。(详见图3)。

  图3 浙江省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动情况

  (三)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2003年,全省人均GDP为20147元,比上年增长13.6%,按汇率折算约2430美元。人均收入水平正处于1000~3000美元的提升阶段。全省年人均能源消费1.63吨标准煤,比“九五”末提高23%。人均年用电2659千瓦时,比“九五”末提高近一倍。比全国人均用能、用电水平,分别高40%和80%左右。从“九五”以来全省人均能源消费变化情况看,“九五”呈稳步上升,“十五”加速,人均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直观反映了我省社会发展全面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图4 浙江省人均能源消费、用电水平变化情况

  (四)能源消费结构

  1、初始能源消费结构

  2003年,全省初始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但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煤炭占63.9%,石油占28.9%,电力占6.6%。从“九五”以来初始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看(见表2),煤炭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九五”期间下降5个百分点,而“十五”前三年煤炭比重仅下降1.1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3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趋缓,这与近几年发电用煤大量调进,快速增长直接相关。石油比重“九五”以年平均1.3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近几年比重基本稳定。电力比重,“十五”前三年,由于核电、抽水蓄能发电及外购电的快速增长,比“九五”提高了3.2个百分点,比重提高明显。这样的结构变化促进了全省初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表2 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情况(一)

  2、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质化趋向越来越明显。2003年,全省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电力、石油比重,分别为30.4%、26.3%和30.9%。煤炭终端消费比重自“九五”以来明显下降,石油终端消费比重“九五”期间上升较快,近三年比重相对稍有下降。电力消费比重逐年提高较快,1996~2003年比重年平均提高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终端能源消费中,焦炭、热力等其他二次能源比重明显提高,2003年比重为12.4%,分别比1995年和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2003年煤炭终端消费量为2336万吨,占煤炭总消费量的35.3%。

  3、中间消费结构

  能源中间消费(加工转换)比重上升,煤炭转换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用于加工转换5595万吨标准煤,产出二次能源3259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损失能源2066万吨标准煤。损失量(中间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27.1%。由于终端能源消费需求趋向优化,电力、热力、石油制品等优质二次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尤其是电力需求的强劲拉动,使能源中间消费比重快速提升。2003年中间消费比重,分别比1995年和2000年提高6.9和2.6个百分点。能源运输及输配损失能源134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8%。2003年用于发电、供热、炼焦、制气、型煤加工等二次能源加工转换煤炭4324万吨,占煤炭总消费量的65.3%,而1995年和2000年煤炭转换比重分别为22.6%和59.8%。其中,仅发电和供热两项投入原煤4198万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63.4%。

  表3 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情况(二)

  4、产业用能结构

  2003年,在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占3.9%,比上年下降1.3%;第二产业占77.8%,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工业5889万吨,占77.3%,增长14.5%;第三产业占12.5%,比上年增长15%;生活消费占5.7%,比上年增长11.2%。2003年电力消费中,第一产业占1.5%,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占78%,比上年增长22%,其中,工业占76%,比上年增长22%;第三产业占8.6%,比上年增长27.6%;生活用电占12.3%,比上年增长22.6%。近几年来,除第一产业外,第二、第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均保持较快增长。致使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近三年比重出现上升,第三产业持续稳定提高。

  三、能源利用状况

  2003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81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仅比上年下降5千克标准煤,节能率为0.6%,同比节约和少用能源46万吨标准煤,是“九五”以来节约和少用量最少的一年。从节能率变化情况看,近几年出现明显减缓,“九五”期间年平均节能率为4.6%,“十五”前三年,年平均节能率仅为1.6%。“十五”以来,节能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以及社会发展用能的快速增长。二是工业用能的持续高位增长,尤其是重化工和基础原材料等高能耗产业的快速扩张。

  近年来,随着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优化和依法节能工作加强,全省能源利用效率和总体用能水平呈逐年提高。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用能行业节能管理水平提高及工艺改进,节能新技术的推广,有效促进了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全省60%左右的主要用能产品单位产值能耗和产品能耗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冶金行业。2003年,全行业能源消费22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约占工业用能的4%。单位产品吨钢可比能耗和吨钢综合能耗分别达到672千克标准煤/吨和603千克标准煤/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7.9千克标准煤/吨和28千克标准煤/吨。电炉钢冶炼电耗386千瓦时/吨。上述能耗指标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建材行业。能源消费量为90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8%,占工业用能15%。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较大变化,主要单位产品能耗仍稳步下降。占全省水泥产量60%左右的机立窑,水泥单位产品综合电耗77千瓦时/吨,水泥综合能耗132千克标准煤/吨,分别比上年下降4%和4.5%。机立窑熟料单位产品平均电耗75千瓦时/吨,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新型干法回转窑单位产品综合电耗90-95千瓦时/吨,综合能耗129千克标准煤/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和5%,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明显。

  石化行业。包括石油加工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石化行业,共消费能源89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7%,占工业用能15%。年产30万吨以上的大型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1386千克标准煤/吨,单位产品电耗1570千瓦时/吨。中型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721千克标准煤/吨,单位产品电耗1400千瓦时/吨。小型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623千克标准煤/吨,电耗1121千瓦时/吨。合成氨全行业综合能耗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但单位产品电耗受产量规模和拉限电影响,上升1.7%。烧碱、电石等产品单位能耗,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总体上看,我省合成氨与氮肥等企业规模小,能耗水平低,某些产品单耗在国内仍居中上游水平,但与国际大化肥能耗水平差距十分明显,节能潜力很大。2003年,镇海炼化原油加工转换效率超过90%。

  电力行业。2003年电力初始能源消费2560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工业用能量的33%和43%。装机容量6000千瓦以上机组,发电标煤耗336克标准煤/千瓦时,比上年下降4克标准煤/千瓦时。统调机组发电标煤耗321克标准煤/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30万千瓦火电机组效率39%,中型火电机组效率37.6%。地方热电联产机组平均热电比达到411,平均热效率56%,年供热量达1.6亿吉焦。热电比和热效率分别比2001年提高108和5%。全省电网损耗电量77亿千瓦时,线损率比上年下降0.5%。电力行业大中型机组,发电标煤耗和发电效率均居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轻纺造纸业。消费能源68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9%,占工业用能12%。近年来,随着轻纺工业产品结构和工艺改进,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趋势。造纸业随企业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明显。

  交通运输业。消费能源559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用能总量7%。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装备技术进步,吨公里油耗明显下降,提高了行业整体用能水平。

  经对上述重点用能行业产值能耗和15大类产品单位产品能耗的分析、测算,2003年直接节约能源390万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全年全省新增用能总量的三分之一。可减少大气CO2和SO2排放273万吨和7.8万吨。“十五”前三年,对全省385家年用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审计和8大重点用能行业抽检调查测算,全省工业终端能源利用率约55%,比“八五”初提高约10个百分点,比工业发达国家上世纪末工业终端能源利用水平低10~12个百分点左右,差距明显缩小。

  四、能源节约

  长期以来,根据浙江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的省情,始终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工作基本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持续推进全省能源节约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减缓能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

  1、节能法规和制度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制订颁布了《浙江省实施〈节能法〉办法》、《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省政府143号令)两个配套节能法规和政府规章。并在全国率先推出和实行“重点用能单位五年一轮能源监测审计制度”、“重点用能单位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及“建立政府节能专项资金”等多项制度。初步形成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相配套的地方节能法规体系,为全省节能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节能依法行政

  根据《浙江省实施〈节能法〉办法》和《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省政府143号令)的规定,从2002年起,对全省1200余家年综合用能5000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约占全省工业用能总量65%),依法进行“五年一轮回”的能源监测、审计和重点督查。并建立起市、县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和全省与1200余家重点用能单位联网的“浙江省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监控网络,加强对全省重点用能单位实行多方位监管。至2003年底,全省已监测、审计年用能万吨以上企业385家,对被监测、审计企业提出整改意见150余条,强制限期整改企业60余家,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及案例20余件,一些用能大户明显违法、违规用能和严重浪费能源的行为及现象得到初步抑制,50%左右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基础管理体系逐步恢复,节约用能意识有较大增强,企业依法用能的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形成。

  为加强政府节能依法行政,强化节能监管,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监测)执法机构14个,配置节能执法队伍130余人。培训和聘用重点用能企业“能管员”(即企业用能监督员)700余人,政府监督管理层与基层用能企业两个层面的节能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节能依法行政体制和监督机制初步形成,全省依法节能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3、节能宣传

  2003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针对能源瓶颈制约,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根据国务院规定每年一次的“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节能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全民节约能源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向全省广大重点用能企业和村镇、居民社区宣传企业自身节能增效和节约生活用能的意义,促进了广大用能企业及社会各界节能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使节约能源逐步成为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自觉行为。

  4、节能扶持措施与市场导向

  根据《浙江省实施〈节能法〉办法》,各级政府注重加大对节能的扶植与支持,从2000年起,省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节能专项资金贴息,部分市、县(市、区)政府也千方百计挤出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扶植企业节能示范工程,鼓励节能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引导节能“四新”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引导重点用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加大自身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更新改造资金投入,加快企业节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节能工程建设,推动传统设备、工艺节能改造更新。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既培育了一批省内有影响力的节能产品和产业,拓展了节能市场。也直接提升了一批典型企业自身节能降耗综合能力,提高了全省工业用能总体水平。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减缓我省能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提高能源支撑能力,保障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措施,更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从全省节约能源工作的总体看:我省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和用能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同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差距甚大。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外延扩张型经济增长基本格局未能得到根本性改观和有效抑制,节能降耗仍有很大潜力。节约能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工作,同时,还需广大用能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节能工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认识节约能源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从本省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和实际出发,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要全面加强和推进全省节约能源工作,强化节能依法行政,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全省节能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真正把节约能源的长期战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先和必然选择。来源:浙江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短信推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