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个岗位争一个清华学生”是不是“人才政绩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09:4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2005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开禁的第一天,多家用人单位进驻清华、北大等高校招聘毕业生,在清华大学还出现了7个岗位争一个毕业生的情况(11月21日《北京娱乐信报》)。

  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低迷,清华学生却有如此“厚遇”,这让人惊奇。我相信清华学生拥有不错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众所周知的是其入学门槛就比其他学校高。但用这种惯性眼光看待四年后的他们,我认为这其中更是“名校效应”在作祟。“七个岗位争一个
清华学生”看似有理,但也不排除招聘者出于一种“人才形象工程”心理。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几年人才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可在人才评价机制上,我们最常用的还是“惟学历”、“惟血统”。招聘会常见这种招牌:名校本科、非研究生不考虑。而此,尤其体现在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比如,研究生“年薪10万元、安家费25万元”、“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引进研究生不受生源和专业限制”。从对人才的重视角度讲,这种举措值得欣喜。但从是否陷入了“人才高消费”误区、是否“非研究生以上学历、非名校毕业不是人才”角度思考,人们也同样有理由质疑那种人才观。

  惟学历、惟血统识人才,说到底,还是缺少了对人才独立的判断标准。这些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用领导个人的好恶界定被选拔人才的素质、能力优劣。而此种盲目“抢人才”、“挖人才”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加剧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可能会伤了有才学但“出身贫寒”的众多学子的心。

  引进人才,人们更需要考量的,是人才的真本事、人才的创造力。目前,职业测评已成为新的人才评价机制,有消息说,由评价中心选拔出来的经理,工作出色的人数比用传统标准选拔出的要多出50%。以人格理论、能力理论、统计学等为基础的职业测评,能够最大限度地证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在相对科学的标准面前,那种“学历、血统”人才论者,确实应该有一些清醒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