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授谈中南海讲课感受:领导讨论热烈出意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13:02 中国新闻网 | ||||||||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各个历史阶段。中南海最近一次集体学习,首次将各历史阶段的探索和经验连贯在一起,从而总结出对未来发展有启示的思路。 十二月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集体学习,这是中共“十六大”后,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举办的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此次学习的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在怀仁堂集体学习见诸媒体的当天,香港《大公报》在中央党校教授楼中独家采访了两位讲课人之一的陈雪薇教授。 陈雪薇教授介绍说,中央政治局自“十六大”后将集体学习制度化后,此次是第十七次,而且是首次由中央党校主讲,中央办公厅八月确定讲题,九月一日布置任务,中央党校虞云耀、王伟光两位副校长亲自负责,对题目要求、讲课要求作充分准备,并确定由两位教授主讲。虞云耀常务副校长特别提出要反映中央党校近年教研新水平,新成果。 陈雪薇教授称,此次中南海讲课最后讲稿堪称是集体的智能,提纲确定后,仅讨论提纲就达五、六次,修改亦达五、六次,由于时间限制,对语音、语速都有要求,二万字的讲稿要在一个半小时讲完。要有波澜起伏,要能引起共鸣和反响,又要很精炼,又很有深度。直至国庆节由她执笔写完第一稿,节后再次就讲稿进行讨论。 陈教授透露,讲稿的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前提和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为“马列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理论与苏东演变教训”;第三部分为“几点重要启示”。 陈教授说,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前提和历史背景”从六个方面展开: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路线,二、科学地把握时代主题,三、准确地揭示中国的基本国情,四、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陈教授说,如上六点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要素。其中第一方面为指导思想,在论及此,有四点不可逾越: 第一、要有对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要用马列主义对待马列主义,反对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第二、要有经常性、系统性调查研究基本功,对国情有基本的了解,这极端重要,正如毛泽东在六一年八届九中全会上说的:“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第三、领导干部要有高素质,她在此引述了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言,“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同时,领导干部还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利观,金钱观,名利观的问题。 第四、要有好的民主化、科学化的科学机制,要有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做保障。 陈教授说,在解决思想路线之后,还要把握时代特征,国情要搞清楚,时代国情过不去,道路就无法选择。再接下来就是产生正确的政治路线,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她说,在对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中,首先明确发展是硬道理,并直面现实,提出五个统筹,以人为本。最后,上述举措均离不开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没有提高执政能力这一点,再好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也无法落在实处。 在对上述理论系统阐述之后,陈雪薇系统地陈述了当今社会大众及干部和学术界关注的七个热点问题。她称,向中央高层反映民情,既要真实,反映民意,又要分清主次,切忌零碎。为此,他们从多方搜集热点,并在党校的地厅班上做过问卷调查,事后从现场的热烈讨论中,印证了她列举的热点同中央领导的关注想到了一起。 陈雪薇说,讲课完毕后,在座的中央领导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讨论,其热烈程度出乎她的意料,在座的中央常委几乎都发言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一再列举他们在下面考察了解到的民情。 陈雪薇表示,她当时的现场感受,一是他们听课时的认真态度,中央九常委中除吴邦国在听课一小时后请假去会见英国客人,其它人均自始至终认真听讲。二是没想到引起彼此间强烈的共鸣,可见中央领导对这一讲题的高度关注,亦可见他们在基层调研中对国情、民情有如此透彻的了解。 她特别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现场讲话中特别提到这条路找出来不容易,找出来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会后,有许多部长大员们同陈雪薇谈感想:“我们读过马列的书,许多读完就完了,没有挤出时间认真梳理,马克思很早就说过,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要随时随地根据本国的变化做出自己的战略决策,这个观点往往被一些共产党忽视。”也有部长说,“你们把历史考察归为三大块,从一九五六年到现在,很合理,每段评估都很公允。”“主要成果清楚,给我们印象深刻,这条道路走过来不容易。” (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戴亚平,转载时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