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医学博士王玲用真情换来和谐医患关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13:43 金羊网-羊城晚报
  医者父母心,她做到了;不是一天,而是30年如一日:减轻病人痛苦是我最大安慰

  文/本报记者 张小磊 通讯员 杨卫国 宋忠雷

  这是一位从普通护士成长起来的著名医学博士;这是一位曾数次在自己身上做医学实验的医者;

  王玲,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原广州军区177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她30多年如一日,视病人如亲人,以高尚的医德、无私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展示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一

  2004年大年初三早上,血液科病房冷冷清清,陈文校小朋友因治疗不能回家,烦躁地躺在病床上。这时,王玲走进病房,手里还拎着个收音机。只听见收音机里传出:陈文校小朋友,你好,在这新年之际,血液科的全体医务人员,祝你早日康复,开心每一天……原来这是王玲特意为小文校点的一首歌。

  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患了晚期白血病,一天深夜,病情突然恶化,他对值班医生说:“让我看看王主任吧。”当时,值班医生为了让忙碌一天的王玲好好休息,就没有去叫,病人不幸于当晚去世了。次日王玲知道此事后,非常难过。为了让白血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心而去,王玲给同事定了一条规定:凡是危重病人,无论何时要见我,一定要尽量通知我。

  两年前,王玲膝关节受伤,为不影响工作,她坚持等到春节前病人少了才做手术。按常规,手术后两三个星期才能下床走动,可王玲心里惦记着病人,手术后第四天,就让护士用轮椅推着去血液科查房。

  王玲常说,有些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在和他们交流时笑得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病人有什么困难自己力所能及帮助一点,这些对医生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病人来说,换回的可能就是健康乃至生命。
医学博士王玲用真情换来和谐医患关系(图)


  王玲总是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省医药费,不该检查的不检查,能用国产药的就不用进口药,她所在的科室是医院经济收入较低的科室之一,然而,她却很坦然,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病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邱豪,5岁的小男孩,今年2月因白血病复发住进血液科。邱豪的父母都是从湖南来广州打工的,两年前发现儿子患上白血病,治疗费当时就已花了20多万。此时病人必须进行骨髓移植。然而,为给孩子治病,小邱豪的家早已一贫如洗。病人家属凑借的5000元住院押金,对骨髓移植所需要的20多万费用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等交足了钱才做骨髓移植,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小邱豪的生存希望就会减少。但是,万一病人家属无法付款怎么办?王玲不是没有想过。在欠费的风险和患者的生命之间,王玲选择了后者。于是,在最佳时刻,邱豪姐姐的骨髓流进了邱豪的体内,目前小邱豪已经健康地走出了层流病房。王玲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患者父母及他的朋友,很快将钱如数送到了医院。

  三

  感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王玲为患者倾注的热情,付出的心血,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许多人都想找机会表达一下谢意。可是,他们送出的红包或礼物,都无一例外遭到王玲的婉拒。

  1997年3月的一天,江西革命老区的一位农民,带着14岁患白血病的儿子,慕名找到王玲,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见左右无人,便偷偷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500元红包塞到她的口袋。看着老人充满期待的目光,王玲实在不忍心当面将红包退回。安顿好病人后,她立即把那500元代病人交了住院押金。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出院时还差800元,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王玲知道后,主动掏出1000元塞到老人手里。感动得老人泪眼涟涟。

  其实王玲的经济并不宽裕,她一直过着近乎“清贫”的日子,买房改房已经借下3万多元。可是,每当病人经济困难时,她就毫不犹豫尽自己所能援助,谁也记不清王玲到底帮了多少个病人,代垫了多少钱。

  四

  王玲从医之始,仅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卫生员,30多年后的今天,王玲成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是什么力量让她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说病人的需要,是王玲爱上医疗事业的初衷的话,患者的痛苦呻吟和无助的眼神,则是她不断攀登医学高峰的动力。

  王玲1951年出生,1968年入伍,当时仅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部队卫生员。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进入第一军医大学学习,1985年考取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从她上大学到获博士学位时隔15年。这15年间,她既要负责临床工作,又要为考硕、考博做准备,付出的努力与心血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上世纪80年代初,王玲深感英语水平不足,就参加了电视大学英语单科学习,每天中午都对着电视机学习半小时。在随后参加研究生考试时,她的英语获得那一届学生中的最高分。王玲对医学的追求,不仅仅在于勤奋努力,她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牺牲精神,也被同事们传为佳话。

  1971年,王玲在广州军区第165医院的烧伤科做护士,在进行烧伤人造皮肤的研制过程中,为了试验不同中草药的镇痛效果,她先后在自己的腿上制造了十多个创面,亲自体验止痛效果。当年与她在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动情地说:王玲真的很了不起,这样试验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和想象的,每次试验都痛得她大汗淋漓,好几次几乎休克。现在王玲大腿上一块块的伤痕,就是当年试验时留下的。

  然而这种事情何止一次。1986年,王玲还是研究生二级的时候,临床实验需要正常骨髓作对照,她就两次抽取自己的骨髓。“当时只是想完成课题。却没想到今天有了另外一个用处,就是许多患者因害怕骨穿会影响健康而不想做骨髓检查,我就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他们,抽一点骨髓对人体是没有害的。”王玲说。

  五

  与王玲共事过的人都知道王玲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更换自己的电脑。到目前,她已经更换了六次电脑,花费了近8万元。她的电脑里面装满了病人的资料、各种科研数据、各种治疗方案、各种药品的疗效,一有空,她就利用互联网不断获取医学信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玲的勤奋,也得到了回报。1996年6月,血液科收治了一名从广州某医院转来的乳腺癌患者,病人入院时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生活不能自理。王玲没有因为大医院的确诊而放弃对病人治疗。她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地对病人实施了大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为了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她竟然三个星期没有离开过科室,饿了吃方便面、快餐,困了就在值班床上躺一躺。经过她的精心医治和悉心护理,硬是把这名患者从“阎王殿”门口拉了回来。

  2001年10月初,广东普宁一位年仅3岁的患有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女孩,因自身造血器官不能造血,生命危在旦夕。王玲大胆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脐血移植法,使小孩得到康复。这种采用不全相合无关供体的脐血移植治疗急性再障获得成功,在当时国内还未见报道。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王玲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一位与她共事多年的同事说:她因为病人而错过了组建家庭的最佳年龄,事业就成了她的伴侣,科室就成了她的家,病人就是她的亲友。

  (晓航/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