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陷外语崇拜于不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3:53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作者:伍里川 据12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后,福建省从事经济、会计、新闻等20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职称时,将不用再考外语。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另一条消息:据新华社4月18日报道,南京市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
两条消息的汇合立刻让笔者心生奢望:“不考外语”会不会形成一股旋风,陷外语崇拜于“不义”? 长期以来,外语被人“捧”上了天,直接表现就是逢考必须过外语关,逼出了全民学外语这样一个时代景观。景观的出现并非因为太多的人喜欢外语,而是如果你不会外语的话,考试、求职、报职称、接受考察常常意味着失败,给个人的前景蒙上阴影。区区外语,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在这种险恶的现实面前,人们献身可笑的外语崇拜正襟危坐,既像朝圣,又像轻薄,生生搞出外语热。这一切归结于外语的工具性,而不是外语本身的魅力,实在让人感到悲凉。 然而,“考试产业”方、用人单位、审核部门……却对外语的功利性,和成为一种标准时的简单化,加以十二分的期待,因为好处多多,最起码可以塑造权威性,还可以把倾斜的竞争、惨烈的淘汰正常化,你不能怪谁谁不近人情,只怪你不会外语。由此,不是外语必备的专业或岗位,也被人为设置了外语关,似乎没有英语的障碍,人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冲刺就会软弱无力,这种思维的误区,有时直接表现出一种看客传统的流毒。在社会舆论、用人单位的暗示或诱导下,一种“没有外语是万万不行的”恐怖心理迅速传染了大众,于是白发人苦记单词、幼儿园上马外语成为不怪之怪。 这种氛围,虽然促成了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迅速普及,但以外语一刀切为标志的恶性竞争却留下了社会心理危机后遗症,并且造成了隐性的人力、时间浪费。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长何兵博士就曾撰文认为,职称评定设置“语槛”严重不合理。 不必讳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文空间”迅速扩张,取代了许多原本属于外语的势力范围,许多网站完全具备中、外文切换功能,那些原本不会外语就会面临诸多交流“盲区”的领域,常常只要轻点键盘,就会毫无障碍地完成下载和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接近语言隔膜的被打破,这是人类之幸,在外语过去凌驾于中文之上的“知识话语强权”逐步丧失的今天,再抱着“惟外语考察人”之论不放,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吗? 福建和南京的做法值得称道。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与外语崇拜保持一致的“外语禁区”相比,这20个系列专业显然是个小数目。而且,比申报职称更不必惟外语却惟外语的领域还有很多,如自学考试等,因此,外语崇拜的最终被打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因为如此,福建和南京的做法才尤其让人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