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为什么难长? 人才饥渴与用人怪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8:07 胶东在线 | ||||||||
胶东在线消息 烟台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烟台市民营企业的142.1万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口达100万左右,占总数的70%;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寥寥无几,人力资源结构极不合理。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着烟台市民营企业的发展。 企业缺人,是因为人才不愿进企业。
“学而优而仕”,山东工商学院李东升老师分析认为,在烟台,乡土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官本位”意识;加之企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长久以来,人才形成了“从企业到政府机关”的流动趋势。李东升老师调侃道,南方的家长吓唬孩子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你只能进机关。”而北方的家长则说:“如果不好好学习,你长大了就进不了机关事业单位。”街言巷语足以看出南北方人才定位的差距。 为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无锡每年都要组织针对硕士生以上人才的招聘会,只要来参加招聘会的人才,哪怕在招聘会上没找到工作,市政府报销来回路费,细微之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青岛,博士生就业头三年可以享受每年1.5万元的补贴,大连早在1993年的时候就建起了留学生、博士生公寓,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请来了,能不能留住,还是另外一个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许多企业家和学者都表示,烟台企业难长大,缺“人才”,缺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端人才,说到底,是缺高层次的企业家。 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烟台市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实行家族式管理,从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生产的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少,研究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产品更新缓慢。这种企业里,“人才饥渴”非常严重,许多企业竟然高薪从北京、上海等地聘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人才招回来了,许多人不久又走了。分析原因,家族式管理使高层次管理人力资源匮乏,随意性非常大,要么工资不正常兑现,要么处处排挤,“外人”说了算的机会非常少。没有宽松的环境和展示的平台,人才当然要走了。 这边,企业严重缺人,那边,用人进入怪圈。 如今,各种人才交流会上,处处可见招聘“博士”、“硕士”的招牌。经历了多年的“人才饥渴”后,一些企业走入了用人误区:只看学历,不看能力。以至许多博士生、硕士生进入企业后,却没有合适的岗位,高学历成了摆设。很多企业热衷于标榜自己拥有多少博士生、硕士生,根本不顾及那些人才正在做着中专生、高中生就可以做的事情。 东方电子、只楚集团等企业都曾经出现了退回人才的事情,聘无所用尽快退回,相比之下理性得多。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海尔集团有个海尔大学,专门用来为企业培养人才,进入海尔要经过培训才上岗,在职员工要按时接受再培训。开发区的东岳汽车对于招进的员工都要送到上海的生产基地进行3个月的岗位培训,使人才真正地符合企业的要求。(孙青李攀刘希恒)责任编辑:张涛来源:烟台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