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世象深看:“工作倦怠”与社会快乐总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20:05 金羊网-羊城晚报

  薛世君

  据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大规模网上调查报告显示,“工作倦怠”正在袭扰中国社会。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并呈增多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许欣欣研究员分析说,这是因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
转型期,原有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等受到冲击,而新的为人们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反映到生活和工作中,就是很多人对职业缺乏认同感、成就感,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快乐。”想来也是,现在“郁闷”、“不爽”等词汇不是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吗?

  由此笔者想到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一个观点,即要增加社会快乐总量。通过改革与发展,社会财富总量大大增加了,但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成了钱的奴隶。而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又导致炫耀性消费,可是社会的快乐总量并没有因为炫耀性消费而增加。人们以付出劳动和精神为代价,创造出财富,但是财富却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快乐,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而不仅仅是全社会财富的极大化。因此茅于轼先生大声疾呼要加强另一只手的力量,以增加社会快乐总量。

  这是个被经济发展发动起来的忙碌社会,我们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忙碌人群。大家忙着挣钱、挣钱,但挣钱的过程往往很孤独、很郁闷,本来是为了生活幸福而赚钱、而打拼,却让自己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丧失了幸福感。有专家说,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它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为了幸福的理想而脱离了幸福的现实。看来,人们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今,市场逻辑成了许多人的思维方式,不只是工作和经营中的评判标准,还成了人们对内在自我和社会关系的评判尺度。因此,人们所得到的人际关系和接受的各种情感都不再有纯粹的味道,受到了干扰,与周围的人的亲密关系也在淡化。这种亲密感的减弱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幸福感的削弱,甚至消失。

  正如许欣欣研究员所说,人们的幸福观受到冲击,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快乐。于是,“工作倦怠”产生了。“工作倦怠”的产生恰恰说明了我们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被片面的经济发展表象“迷惑”了。本来为了幸福而工作,却使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茅于轼先生才会发出“加强另一只手的力量,增加社会快乐总量”的呼吁。

  (晓航/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