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工作述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10:54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回眸2004,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按照“五统筹”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省经济在去年巩固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取得了多年来难得的既快又好的明显成效。同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的大好局面。这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云南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唱响战略机遇期和谐发展主旋律的真实历程。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铺筑和谐之路

  如何坚持和谐发展之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云南的回答是:发展是首要任务。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贫困与差距这一影响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

  寒冬季节,沧源芒卡佤族乡却是一派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佤族村民告别世代居住的茅草房喜迁新居,原始的山村发生了一跃千年的变化!和芒卡村民一样,在全省,今年年底又将有10万户特困农户从此结束居住茅草房、杈杈房的历史。

  在加快发展的历程中,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首先必须清醒地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是什么、什么是政绩”,“发展为什么、为谁树政绩”,“发展靠什么、怎样树政绩”的问题,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既要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看社会稳定。真正做到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按照“五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支农方针,我省努力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真正把新增投入向“三农”倾斜;加大扶贫力度,全年共安排各类扶贫资金32.44亿元,解决了10万户特困农户的安居问题,解决了12万低收入人口、7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逐步完善了对农村特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机制。同时,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效支撑,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两基”攻坚稳步推进,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1.3%,“三免费”教育受助学生达40万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云岭大地重现秀美山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获丰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在全省全面推行,4.4万多名独生子女和无子女的父母领取了养老生活补助,直接发放奖励资金2亿多元。

  发展,从源头上铺就了和谐之路,成为和谐大乐章中的最强音。

  确立创建平安云南目标奠定和谐社会坚实基础

  通过创建“平安云南”,进而构建“和谐云南”——这是我省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必然选择。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大课题。全省各地通过认真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加大排查力度,消除矛盾隐患,营造了安宁团结的氛围,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我省社会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和睦、边疆更加巩固、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安康”。今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平安云南”的奋斗目标,力争在三五年内,确保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的创建标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省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审视稳定工作,拓展工作视野,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稳定问题,使其具有了更高层次的丰富内涵。

  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全省保持了社会治安的总体平稳。我省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督战和调研,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各部门迅速行动,做到快侦、快诉、快判,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近年少有。同时,一个专群结合、城乡兼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人防物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已在全省初步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面展开;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正在形成,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逐步提高。

  作为全国禁毒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我省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坚决遏制毒品渗透和蔓延,狠抓禁吸戒毒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无毒社区”的创建,现已创建“无毒县”20个、“无毒社区”732个,一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正在全省打响。

  稳定,从根本上夯实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打牢了和谐发展的根基。

  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和谐社会的真谛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真正构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

  水富县太平乡的盐井村地处深山,但村里的百姓却能办事不出村。原来,这里的村干部走村串寨时随身带着“便民服务登记表”,随时受理村民申办的事情。“既为民服务,又是查民意、听民声的好渠道”,说起身边的“便民服务中心”,当地群众交口称赞。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今年,我省制定颁布了《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极大调动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激发民族地区的发展热情;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宗教组织的创造性集中到加快发展的目标上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省委、省政府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三观”教育活动,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全省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抗灾救灾等工作全面推进。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增长9.5%。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7万多个,11.8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及时调整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以及失业人员医疗补助等标准。在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达587.6万人。各级各部门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共投入救灾资金5亿多元,救济灾民168万户、621万人。

  团结,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励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任务,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明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努力,三迤大地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

  徐晓梅 李文静(云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