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挽留生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危情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11:1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12月3日~7日,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北京昌平区举办了为期5天的“热线管理和督导”培训班,由国内外专家讲授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心理咨询热线的管理和督导。在这次培训班上,来自一线的接线员介绍了接听热线处理危机时的能力和技巧。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就“在国内建立规范的心理热线管理网络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而在此前发布的数据表明,在该中心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一年半时间里,已有约
11万人次拨打热线求助,但接听率仅为9%,有超过90%的拨打者听到的是电话占线时的忙音。

  热线服务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该中心开始面向社会招聘热线接线员。

  在这条每天都被打爆的热线背后,是一个身处转型社会倍感压力和无助的庞大群体集体发出的心理求助报告。

  “热到烫手的线”

  “打这个电话的人实际上是在求生,我们接线员就是要在一开始抓住他们求生的欲望,让他们信赖,给他们生存的勇气。”干预中心工作人员张晓丽这样概括热线的工作。

  打进电话的人可能不知道,他们听到的第一句话“您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就不知道在接线员口中练习过几十几百遍。由于面临的是有着高度自杀意念或是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人,接线员的语调、语速都必须在几秒钟内获得对方的信任———这是一种“生死时速”式的救援。

  由于接听电话的平均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有时甚至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压力,中心的两部电话真正成了“热到烫手的线”,扩容迫在眉睫。

  王亚新是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精神科护士,她现在是一线的接线员。她接到的热线,以忧郁者居多。也有一些中年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学生因为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的青年因为感情问题给她打来电话,她都在电话中一一给予耐心解答,但她认为,她只能起到“拐杖”的作用,在对方遭遇困难时支撑对方一把,“选择生和死最终还是对方。”

  有时候,感觉拨打电话者可能处于自杀边缘的高危状态,王亚新和其他的接线员也会把电话打过去,回访他们的状况,尽力挽留他们本不应该消逝的生命。

  虽然每天接听很多电话,但王亚新并不认为自杀者或倾向自杀者比以前有所增多。相反,她认为目前社会上自杀者的总数跟100年前相比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王亚新将热线“过热”的原因归结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越来越关注。

  这一点与不少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事实上,时光倒退二十年甚或是十年左右,“神经病”和“精神病”在人们听来都是一个刺耳的词,更多的人都认为得精神疾病是一种可耻的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

  正是这种需求的增加催生了各地的危机干预热线和门诊。据了解,南京、安徽、重庆、杭州等地都先后设立了危机干预热线。

  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从业者少而又少

  王亚敏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她是这次培训班上的志愿者。在学校时,她就曾在人大心理咨询室工作。

  王亚敏曾经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接待过一个大二的女生,她在语态、言行上就看出这是一个情绪很低落的女孩子,进而判断出这是一个被抑郁症困扰的女生。凭着“社会心理学”的粗浅知识,王亚敏和这个女孩子进行了一番对话,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最终,大二的女生还是面带笑容离开了咨询室。

  因为与所学的专业有关,也因为兴趣,王亚敏来到了干预中心做志愿者,她甚至将从事心理咨询师作为择业时参考的目标。

  事实上,在国内像王亚敏一样有一些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或从业者少而又少。中国心理学会在1997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一百万人里仅有2.4人从事心理学工作,而美国在1991年每一百万人里就有550人从事心理学工作。截止到2004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心理学本科招生为6000人左右,硕士生约为1500人,而博士生的数量才将近300人。这意味着,心理学人才严重匮乏。

  “现在的情况是,从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严重不足,而且质量水平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张侃毫不客气地指出。

  张侃认为,一些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仅仅靠着热情做事,其结果很容易导致事倍功半。

  记者在采访中曾遇到一些年轻的志愿者,面对“为何来做志愿者”等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些志愿者并不愿意与记者面对面地交流,而是留下QQ和E-mail,他们认为用这种方式“更能表达所想说的东西”。

  记者就这一现象向张侃教授求证。张教授认为,现代通讯方式使一部分人与社会产生隔阂,而他们一旦在社会中遇到挫折后,就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如此一来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样的人如果去做心理咨询方面的志愿者,很难取得好的成效,“因为面对面就是最好的交往方式。”张教授认为。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心理救助热线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对自杀高危人群的帮助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即使是走在国内前沿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张晓丽也坦承,尽管有不少国外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但他们的工作仍处于摸索之中。在这次培训班上,他们更多地介绍的还是一年多来的“融合中西”的经验。

  为了打破接听热线的单一被动的救助方式,干预中心还与北京安贞医院等三家医院的急诊室建立了联动救助的机制,即这些医院的急诊室将自杀病人抢救过来后,经过病人及家属同意,由干预中心工作人员对自杀者实施精神治疗。但由于更多的病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治疗,干预中心的工作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据安贞医院急诊室的护士介绍,自杀者实施自杀的重复频率很高,他们经常能碰到抢救过来后又送进来的病人。

  对此,张侃教授认为,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热线的作用,只要通过热线打断自杀者的念头就有缓解的余地,另一方面应该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心理学知识,教育大家关爱生命,同时教给更多的人自我调节的能力。此外,整个社会还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状态,从根源上解决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张教授还提出了建立危机干预理想状态的三个环节:一是普及危机干预知识,每个人都对周边的人观察更仔细,通过对别人的咨询在帮助高危人群;二是危机干预热线提高接线质量;三是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参与危机干预工作,挽救那些本不应该消逝的生命。

  头条数据

  每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

  自杀是我国全部人群第5位、15~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特别是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高;

  58%的自杀死亡者服用农药自杀,其中62%死前曾接受过抢救但抢救失败;

  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抑郁、有自杀未遂既往史、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急性应激强度的或慢性心理压力大以及亲友曾有过自杀行为;

  每年至少200万人因自杀未遂就诊于综合医院,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心理评估或治疗;

  许多自杀未遂是继急性人际矛盾之后的一种冲动行为;

  仅仅10%左右的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死亡者曾接受过精神或心理科治疗;

  3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和60%以上的自杀未遂者没有精神障碍;

  每年13.5万未成年的孩子经历母亲或父亲死于自杀的伤痛;

  1500余万自杀死亡者的亲友从未因长期存在的悲伤反应接受过心理帮助。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